完蛋!
原來漢國也打算跟周王室撕破臉。
那么韓氏跟周王室存在非凡交情的價值還能剩下多少?
“那……”韓無忌小心翼翼問道:“范侯、荀伯……”
呂武就當沒聽懂韓無忌是要問什么,說道:“亦往。”
韓無忌想說的是漢國幫韓國去跟范國和荀國交涉城邑的事情。
“今日且這般。”呂武選擇了送客。
韓無忌一再欲言又止,發現呂武的態度很堅決,只能行禮告退。
沒有多久,梁興走了進來,說道:“君上,已與范使、荀使接洽。”
呂武事先就讓梁興應付了事,不會答應范國或荀國任何的要求,用這樣的態度回擊范國和荀國答應楚國相王沒有溝通的事實。
當然,不是呂武自認老大,完全是三家事先約定有大事需要進行溝通,相王毫無疑問并不是什么小事。
在呂武答應公子午要去“會稽”相王前,一些該有的手續呂武并沒有缺失,派人去了范國和荀國。
要不要去“會稽”相王這件事情,士匄或中行吳肯定無法對呂武的決定有所干涉。
有進行知會和沒有進行知會,又是兩碼子事了。
呂武那是在履行三家的事先約定,表明自己守承諾的同時,又將對范國和荀國的不滿表達出來。
“你亦需往‘會稽’。”呂武說道。
梁興是漢國的大行令,那種場合肯定需要人在現場的。
沒有得到接見的范國和荀國使節怎么著急,不關呂武的什么事。
得到接見卻是不盡人意的韓無忌后面一再請求謁見也被拒絕。
呂武不爽是真不爽,會這么做是在表達自己的態度,讓三個國家好好思量應該來怎么對待漢國。
那個“會稽”遠在東南,算地界是在越國境內。
要前往參加相王活動的話,離得比較遠的呂武不能在時間上過多耽擱。
所以,等某天范國、荀國和韓國的使節聽說呂武出城已經帶著大軍離開,心情絕對無比復雜。
從漢國要去越國的路程非常遙遠,可以選擇的路線在事實上并不多。
可以不途經太多的國家,選擇走伊洛之戎那邊的路線進入楚國。這樣就是一直在楚國境內,中間不用路過其它列國,直接去到越國。
另一條則是走中原人南下的路線。這樣呂武就需要經過韓國、周王室、范國、宋國、徐國、吳國才能最終抵達越國。
呂武的選擇是走途經國家多的路線,打算沿途領略一下各國的風光,看看各國黎庶的生活水平,以此來對列國有更多的了解。
這一次南下,呂武帶走了常備軍中的一萬,另有兩萬騎兵,一概所需和糧秣足夠半年之中。
而在呂武走后,身為太子的呂陽也第一次擔負起了監國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