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范國承認不如楚國,范氏的族人在國家與彘裘之間,選擇了國家,將彘裘拋棄了?
呂武開始能夠理解彘裘為什么能安然來到這邊,一定是士匄贏得太容易,哪怕僅僅是為了表現出顧念同族之情,能不殺彘裘就不殺了。
換作是彘裘與士匄斗爭得旗鼓相當,贏的一方絕對會殺死落敗的那一方,免得事情再起反復。
另外,士匄能放彘裘過來找呂武,極大的可能是希望呂武能夠收留彘裘,里面有沒有什么試探,不太好說了。
呂武說道:“些許事情,寡人應當講明……”
兩個人之前的身份不是君臣,見面了看在往日的情份上多少能聊一會。
彘裘入漢,若是以前再怎么都會安排一塊封地,也就是彘裘依然會作為貴族;現在嘛,漢國執行新制度,一切是用功勞來說話。
呂武還是要詳細講解一番的。
聽后的彘裘應該是覺得沒有受到禮遇,以至于臉色有點難看。
“制度如此,非不授也。”呂武說道。
彘裘沉默了。
呂武又說:“裘有才,我知也。可先為我客卿,必斟酌使之,來日立功以為新貴。”
話都說到這一份上,等于呂武給出了新的選擇。
彘裘愿意待在漢國就待,還是去投奔其他列國也行。
認真算起來,彘裘還真是挺慘的。
士魴死了,彘裘繼承了遺產,沒有功勞而成了晉國的“卿”之一。
在當晉國的“卿”期間,彘裘實際上并沒有建立功業,后來更是被士匄壓得死死的。
好嘛,沒有展現出能力,又覺得自己一再吃虧,鬧到現在得了孤身流亡異國他鄉的下場。
彘裘好歹曾經是晉國的“卿”,就問慘不慘吧。
走了,彘裘不止是離開呂武的大帳,到外面思考了很久的人生,沒有親自向呂武告別,也沒有說要去哪里,反正是離開了。
后面,呂武想了想還是派人去向士匄說明彘裘的去向,免得彘裘離開之后死了、失蹤了,賬算在漢國身上。
當然,不是漢國怕了范國,純粹就是不能平白無故背鍋。
呂武對彘裘的離開挺能理解的。
現在雖然是禮崩樂壞了,除了漢國之外,其余列國有貴族前來投靠,國君就算是充大方也會禮遇對待,給一塊或大或小的封地,再給予高或低的官職。
彘裘之所以離開前還想了想,估計是想明白自己的能力也就那樣,留在看功勞決定身份高度的漢國不但會一事無成,還會被笑話沒有能力。
所以了,彘裘選擇去其他諸侯那邊看看。
呂武對此只有一個看法,從彘裘的選擇也知道已經認命,范國的內亂沒有爆發就已經結束。
至于說彘裘會不會就此恨上漢國……,或者說呂武?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