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嗤笑出現,笑聲是呂光發出,又說道:“南疆諸侯皆蠻夷也。”
在當前的歷史階段,蠻夷專門指不奉行周天子禮法的那些勢力之主,像是什么干越、楊越、三夷、閩越被稱呼為蠻人,簡單說就是這批蠻人根本不被中原諸侯放在眼里。
總是有楚國的國君動不動就喊“吾蠻夷也”,意思就是:瑪德!老子不守你們的破規矩啦!!!
四國合流的隊伍已經途經徐國來到吳國境內。
齊國的隊伍跟其余三國合流之后,沒有發生什么齷齪的事情。“一體”之外的呂光都能跟呂武、士匄和中行吳談笑風生。
說到底,他們之間不管有沒有仇恨,共同的身份都是中原諸侯,不清楚楚國到底會不會鬧出什么幺蛾子之前,選擇一致的立場總歸沒錯。
這種立場會隨著各自安全返回國內而結束,之后該怎么來打生打死就繼續打。
徐國并不是傳統諸夏體系的國家,他們跟莒國一樣是個東夷體系的國家,硬要有一個區分僅僅是莒國幾乎被諸夏的諸侯所容納,徐國則是極少極少參加諸夏諸侯的活動。
東夷啊,曾經殷商的大敵。
殷商為了打東夷連國祚都丟了,姬發趁著殷商主力在外去偷家,等待殷商的都城被攻破,最后一代殷商之主帝辛身死,等等消息傳過去,東夷各首領不知道笑得有多么開心。
姬周是靠著偷家獲得“天下共主”的地位,他們為了讓各個勢力承認,不分族群進行了優待,其中就包括了東夷的各個首領。
事實證明殷商用硬的沒有成功瓦解掉東夷,倒是姬周一方面軟著來,另一方面各種陰暗動作不斷,有那么點要成功瓦解東夷了。
到底是哪種手段好?能將目的達到就行了,難道不是嗎?
呂武親自走了一遭徐國,親眼看到了什么叫一馬平川又無險可守。
他依稀記得歷史上徐國是被吳國所吞并,過程中不存在什么血戰,有的就是逐漸蠶食,再一擊定乾坤。
另外有一點,各個東夷體系國家或勢力固然是被諸夏諸侯所攻滅,功勞什么的則是跟姬周無關。
原因是到了那個歷史階段,各諸侯早就不奉行周王室的辦事方法,他們有自己花樣百出的手段。
歷史上,從北方進軍南下就那么幾個優質方案,大多數要么是走“徐”這邊,再席卷南方;不然就是從巴蜀那邊繞,沿著長江一路席卷南方。
兩個方案各有優劣,其實不止是因為地形的因素,有著太多的方方面面,比如經濟需要,或是獲取糧秣難易,等等的考量。
他們一路向南,直至來到大江邊上。
這一條大江跟大河比,著實是有點不知道該怎么比,要說歷史意義,兩條河系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一樣是遠古人們盤踞棲息的所在,再產生屬于自己的文明。
從戰略角度來分辨,大河某種程度上是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屏障,只是一旦要用到大河來御敵的話,只證明那個王朝就是個廢物;而大江就是一個南北分治的依仗,不止一個割據勢力依靠大江擋住北方的強敵。
呂武看著江面,說道:“此為何處?”
他記得這一片區域好像有發生過大戰?不是現在,是在久遠的以后。
那是東晉小朝廷擊敗了前秦的苻堅,讓苻堅的“投鞭斷流”成為笑話。
而這是呂武記憶出現錯誤了。
他們并沒有經過“淝水之戰”的區域,并且“淝水之戰”并不是發生在長江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