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叫“滄海桑田”,目前是公元前550年,距離“淝水之戰”有將近千年之久。
現階段沒有一個叫“茍陵”的湖泊,“淝水”也不存在,不是沒有這兩個名字,就是真的沒有湖泊和河流。
梁興答道:“此處喚為‘長岸’,楚侯便在大江南岸。”
啊?這個“長岸”有什么來歷嗎?
至于說熊招在大江南岸,一眼看去并沒有大股人馬,看到的只有濃密的綠色。
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大江北岸,渡江之后還要走上約二十里才到“蕪湖”。
當然,現在“蕪湖”被稱呼為“鳩茲”。
四個國家合起來的人數超過十萬,怎么渡河啊?
“諸君,嬰以為可先遣人過河,尋楚侯調來舟船?”晏嬰近期的存在感挺強的。
他是“臣”,無法直接跟“君”交流,經常讓呂光拜訪呂武,再跟在身邊,談一些關于變法的事。
呂武本身就挺好奇齊國是個什么樣的變法方式,很樂意跟齊國的君臣聊一聊。
齊國則是想從漢國取經,不介紹自己的變法情況,怎么讓呂武給些意見?
后面,士匄和中行吳加入到“群聊”中去,四位國君以及隨行的大臣沒少對變法提出看法,有沒有自己的理解是一回事,對變法有想法又能不能干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晏嬰的建議很有建設性。
本身就是楚國邀請四國南下,肯定是要提供一些幫助的呀。
當然,四國也能自己打造舟船,問題只是用來一次性過江的話,是不是太奢侈了?
或者說,四國造舟或許能辦到,造船嘛……范國和荀國沒有那技術。
齊國臨海,肯定有自己的造船技術,只是比不上楚國和吳國。
至于漢國?現階段的造船技術儲備呂武有,只是沒有拿出來。
楚國那邊得到請求,不知道是為了顯擺還是什么,反正真的在極短的時間內調來了大批的舟船。
四國怎么敢乘坐楚國的舟船渡江到南岸,不怕回不到北岸嗎?
這里牽扯到“道義”方面的因素,楚國沒發瘋不會去攻擊四國,再則哪怕是攻擊也要打得過合兵十萬的四位諸侯。
再則說了,四國若是想回到北岸,沒船還不能找另外可以渡河的地點嗎?
來到南岸,呂武再一次看到了熊招,兩人對視了十幾個呼吸的時間。
熊招很干脆地無視了士匄、中行吳和呂光,邁步走向呂武的同時,臉上帶著蜜汁笑容。
“陰子……,漢侯,寡人早知有今日。”熊招的笑容顯得高深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