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中行氏的人可以緊閉嘴巴,荀氏、智氏、程氏和幾乎沒有存在感的輔氏不講點什么?
荀會很是為難地說道:“子產變法逼反貴族。”
什么?
中行吳要的又不是子產的那種變法。
子產的變法是侵害非公族那些貴族的利益,小小肥了國家的同時,大多數的好處其實是落到了一幫鄭國公族的口袋里。
一樣在場的孫林父偷瞄了一眼荀會,又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中行吳,內心里一定后悔為什么要投奔荀國了。
荀國的公族數量眾多,非公族的貴族數量占比大概是三成左右。
有了子產的變法在前,荀國搞子產那一套的話,荀國非公族的貴族會坐著等死?
中行吳不太能夠將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講了一些先效仿漢國和齊國放寬征兵條件的事情。
“齊廣征民壯,來年必將侵我。我家便是‘盡于徒’,舉國之兵不過七萬,不可使之全數向東,多地需有留守。”中行吳的那個‘盡于徒’指的是所有夠資格上戰場的人都進行征召。
荀會又不是傻子,很清楚中行吳大概是想將變法緩緩圖之,一旦征兵條件的更改得到通過,下一步是要搞漢國的兵權歸于中央,還是玩齊國那邊的路數?
漢國的貴族還有自己的私兵,但是貴族沒辦法再帶著成建制的私軍進入軍隊服役,對外和對內的征戰權力都在中央了。
齊國則是依然搞老舊的那一套,國君作為命令的發布者,征兵和提供物資的還是貴族。
“君上,何以成法?”荀會問道。
說唄,軍權收歸中央,還是任由貴族亂來?
漢國那邊征戰權力歸于中央,士兵的裝備以及后勤補給是國家來出,作為條件是獲得爵位之后的產出要交稅。
齊國其實是在用爵位誘使加入軍隊征戰的民壯付出更多。他們需要武裝自己,連帶后勤也是自己承擔,同時還讓貴族有了更多的私兵。
所以了,呂武得知齊國變法是怎么回事,甚至親自跟呂光和晏嬰詳談,認為齊國或許能強盛一時,得出日后必有大患的結論。
從本心上來講,中行吳當然更愿意效仿漢國,要命的是荀國的武器裝備和糧秣儲備不足。
“公族擴招罷。”中行吳選擇了單方面對公族封主下放權力。
所以,中行吳搞的是拿子產和晏嬰的變法中和一下,要在荀國搞自己特色的變法?
作為聽眾的孫林父低下腦袋,臉上表情看上去很決絕,心里的想法是:“尼瑪!荀國不能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