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是漢國面臨實際威脅,出兵幫助范國而已,很夠意思啦。
士匄皺眉說道:“僅‘新田’便可使漢國出兵一‘軍’,余下諸城邑不抵一‘旅’、一‘師’之力?”
“我之一‘軍’可抵楚軍十萬之數。”呂武說得霸氣。
以前的晉軍,一個“軍”就能夠壓著五萬楚軍胖揍。這個是一種真實的事實。
各家從晉國分家而出,一開始范國的一個“軍”也能壓著五六萬楚軍在打,隨著戰爭進行越來越久,戰斗力的優勢一再喪失,當前一個范國的“軍”也就能扛住四萬左右的楚軍。
士匄明顯的一陣愕然,好像是難以置信,又像是不服氣,問道:“果真?”
這話問的。
呂武要出動的那一個“軍”,里面常備軍就占了一個“師”又一個“旅”,其余算是漢國的二線部隊,說是二線部隊,問題是在戰斗力上面跟之前的晉軍對比,好像是能強那么一點點?
這個“強”是從兵源年齡、體格到訓練度和裝備層次的強。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哪怕是以前的晉軍,還能少了白發蒼蒼或是年少的士兵嗎?不可能的。
漢國有了自己的制度,征召士兵可以優而選之,大多以二十歲到三十歲為征召對象,還能專門選擇以“徒”或“羨”為征召目標。
以前,晉國的“士”、“徒”和“羨”是一種在家自己練的方式。
輪到漢國這邊,每年至少有一個月是大家集中在一塊訓練,排兵布陣一練再練,默契才不是各自練自己的能比。
漢國有爵位制度,誰不是卯足了勁想要建功立業,有點抱負的人,誰不是在家有空就勤練殺人技?
另外一點,以前的陰氏就以甲兵之強冠絕天下,好些年又過去了,肯定會有新的利器出現。
因為制度方面出現改變,受到征召的士兵在入伍時可是有硬性要求,無法自己出資備妥相關物資,要被強制向國家借貸配齊兵甲器械,搞的就是全軍一體化,不會出現那種一部分裝備良好,另一部穿破爛的情況。
從訓練度,再到裝備優良程度,以及想要建功立業的決心和勁頭,說漢軍比晉軍更強,那是有其原因的。
曾經,呂武想過是搞漢時的“良家子”從軍制度,還是搞唐時的府兵制度,又或是在原有基礎上弄明時的兵戶制度,后來想明白什么合適就怎么來,慢慢再形成自己的制度。
順其自然嘛,就是那么一回事。
現在,士匄在懷疑漢軍的戰斗力?
呂武淡淡說道:“屆時可知。”
士匄還是很不放心,說道:“楚日漸強盛,今次若是不能大敗之,范危矣,韓亦觸其兵鋒,荀或會腹背受敵。”
還有其它的事情,比如宋國就是下一個楚國會吞并的國家。
咦?人家宋國扛了楚國那么久沒事,怎么輪到現在會被楚國吞并呢?
道理并不復雜,以前不是有晉國能威脅楚國嗎?間接也就讓楚國不敢竭盡全力去攻打宋國,楚國只拿出一半或更少實力去攻打宋國,宋國自然是還能撐得住,一旦楚國能拿出更多的力量去攻打宋國,事情就說不準了。
而一旦范國不行了,“東方世界”又沒有國家去抗衡楚國,不止宋國會倒霉,其余徐國、鐘離國、鐘吾國等等諸侯國,一樣是逃不過被楚國吞并的下場。
呂武很清楚士匄的擔憂,又看出了韓起和中行吳的顧慮,笑著說道:“如若不敵,漢再增兵便是。”
這一事件,士匄、中行吳和韓起絕對在想:“為什么不是一下子拿出最強的力量,要等著事態惡化再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