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國出兵,他們還是打不過楚國,后面漢國再增兵能不能反敗為勝先不提,范國絕對會倒霉,韓國可能也要損失一波,間接又影響到荀國對齊國、魯國的戰事。
士匄說了上面的事情。
“當今天下,何人助戰可出五萬之眾?”呂武問道。
這特么。
別鬧出給臉不要臉的事情來。
雖然是有獲得城邑上的收獲,說到底漢國不是一定要出兵,愿意出兵已經是一種善意,要鬧到漢國不出兵相助,或是干脆摁住他們打,才開心嗎?
幾人感受到了呂武的態度,臉色不斷變化,心有顧忌也就改了個話題。
說到底,大家不再是一國之臣的同僚,沒有什么是必須進行的義務,求助就該有個求助的樣子,商量不是不能商量,不想拿出更多的“雇傭金”又想獲得更多,沒那個口才來講事,非鬧到一拍兩散嗎?
后面,幾個人各自散去。
呂武當然是回去函谷關那邊。
士匄幾人先回去自己的營盤,后面又聚到了一起。
“漢王非元戎矣。”中行吳說道。
他是在埋怨士匄要求太多,能拿出來的酬勞太少。
韓起看著臉色很臭的士匄,說道:“漢王愿意助戰,已是顧念舊情,不可使之不悅。”
中行吳立刻看向韓起,怎么都覺得有點火上添油。
果然,士匄臉色更臭,一陣咳嗽之后說道:“荀或日短無憂,韓或成漢口中之食,范亦或將為漢、楚瓜分。”
喂喂喂!
飯不能亂吃,話也不能亂講啊!
士匄并不止是在講氣話,又說道:“言及結盟,漢王一再搪塞。此便為明證。”
肯定是那樣的道理呀!
以前大家追求的是成為霸主,當老大作威作福,再快快樂樂地向各個諸侯國收取保護費。
幾年前不是有什么大一統的說法出現嗎?各諸侯以及貴族聽了的反應不大,不代表真的完全不當一回事。
楚國那邊在吞并陳國、蔡國和沈國之后,對大一統理論做出了回應,說是愿意承擔達成天下止戈的愿望,吞并三個國家是為了共建美好家園來著。
他們哪怕不愿意承認,以“東方世界”當前的格局來看,硬要有個檔次的話,楚國和漢國無疑是第一檔,荀國和齊國、范國應該是第二檔?
楚國已經回應了大一統,有同等實力的漢國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時間,士匄的一句話,說得中行吳和韓起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