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楚國有機會給漢國造成麻煩絕對不會放過,他們能支持子產抗擊范國,就能支持韓起重奪城邑。
“荀有齊、魯在東,荀王不似行險之人。”范鞅還是覺得韓起看待事情太簡單了。
韓起有點氣悶,想道:“我竟然被小輩教育了?只是中行吳沒有徹底解決東面的威脅之前,恐怕不敢跟漢武撕破臉。現在就看漢武愿不愿意吃虧,坐視中行吳的不勞而獲了。”
漢國吃了什么虧?以四路漢軍齊出的攻擊態勢,好像是能夠辦到將韓國的城邑全部拿到手,結果中行吳跳出來攪局了呀。
盡管已經醒悟了一些什么,韓起還是不愿意直接認輸。
這個是韓起真正品嘗過權力的甘美,哪像范鞅沒有接手權力就面對那等困局。
而范鞅就真的認命了嗎?他只是在給范氏尋找退路而已,但凡還有掙扎一番的可能性,其實也不會那么快就認命的。
在接下來,韓起帶著自己的部隊趕往“雍梁”,下一步又馬不停蹄約子產在“狐人”私密見面。
范鞅則是回到“新鄭”處理爛攤子,一面派人去“虎牢”北邊的各城邑下達征召命令。
當前的范國就真的是爛攤子遍地,大量的鄭人在子產卷土重來之后反抗范國的統治,再有五氏的殘余到處宣傳范氏的殘暴,導致的是“虎牢”以南的城邑不是失守就是失去了有效控制,哪怕是勉強控制住中樞也難以獲得地方上的產出和兵力等方面的支持。
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
漢國跟荀國暫時看不到大動干戈的跡象,呂武和中行吳也沒有昭告將舉行會盟,關于漢國和荀國怎么來相處的事情被兩國刻意的淡化了。
作為聰明人的子產沒有逼迫范鞅太甚,他在干的事情是兌現一部分承諾,也就是丈量土地給追隨自己的人。
子產的做法一下子造成了很大的轟動,他是第一個大肆給非貴族分田的一國之君,很難不遭到天下諸侯的側目。
因為子產在兌現承諾,一下子給周邊的幾個國家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想要擁有屬于名下土地的各國黎庶紛紛投奔過去;范國遭到的麻煩最大,近乎于是雪上加霜;楚國在發現大量黎庶投奔鄭國,威脅不歸還逃民就要斷掉對鄭國的糧秣支持。
作為鄭國鄰居之一的韓國,暫居在“雍梁”的韓起發現麾下也有投奔子產的現象,派出韓無忌前往與子產進行溝通,翻臉什么的則是一句沒提。
心態惶恐的韓起,他還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再是郁悶都要暫時忍著。
季節來到春季下旬時分,楚國那邊熊圍成功篡位的消息被傳出,熊氏內部因為大位之爭搞得血淋淋,剛繼位不足一個月的熊員被殺,連帶子嗣也近乎于被熊圍殺了個干干凈凈,不止令天下諸侯感到震驚,還嚇得很多原本在“郢”的楚國公族逃回自己的封地。
同時,關于新任楚王,也就是熊圍派出使節出使漢國的事情,范國是作為第一個知道的國家。
原因?楚國使節團沒有躲躲藏藏,他們要前往漢國選擇的是范國的路線,不但讓范國知曉,連帶子產和韓起也先后知情。
楚國負責出使的正使是公子罷敵,他是熊圍的第二個兒子,以楚國的制度會是下一批手握很大權力的第一梯隊。
公子罷敵接受沿途貴族招待時沒有隱瞞前往漢國的使命,一下子讓得知楚國想要跟漢國停戰的消息傳得滿天飛。
那一時間,不知道有多少人感到失望,又覺得漢國簡直就是運氣逆天。
怎么會有那種想法?楚康王熊招死在與漢軍的交戰之中,以楚人的性情怎么可能會不想著報仇,偏偏熊圍干掉了熊招的子孫后代,等于最想報仇的那一部分楚人沒了。
楚國輪到得位不正的熊圍當家作主,熊圍因為得位不正肯定要先穩住內部,要不要找漢國報仇將是后面的事情了。
已經回到“長安”的呂武接到來自“虎牢”的八百加急快馬匯報,得知楚國爆發奪位之爭,臉上的表情有點精彩。
呂武哪里知道熊招早早就該薨逝,熊招的兒子熊員上位四年被叔叔熊圍干掉。
“這樣一來,楚國三五年內沒有大舉北上的可能性了?”呂武需要思考這是不是運氣,漢國在這三五年內又該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