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是選擇其他子嗣?承前啟后的道理擺在那啊!
“祖父,吳君率臣民客居于淮南,可要遣人往而勾連?”呂政問道。
這個可以有。
其實也不用呂政講出來。
呂武才不會放過給楚國找不痛快的機會,并且哪怕沒有機會也會創造機會。
吳僚跟楚國有國仇家恨,天然上就是楚國的死敵,只是他手中的實力太過于弱小了。
“政兒以為當如何行事?”呂武問道。
呂政幾乎連想都沒有想,說道:“祖父可支應財貨、兵甲,使吳僚有謀奪鐘吾國、淮夷國之實力。如吳僚奪兩國城邑、口眾,與楚可持久而戰。”
啊?
誰教的!
辦事手法這么狠。
呂武卻是露出了老懷大慰的表情,看呂政的眼眸滿滿都是寵溺。
現在讓吳僚南下謀奪光復吳國的失地,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顯得極為不現實。
戰敗逃奔的吳國君臣得到鐘吾國和淮夷國的庇護,他們會干出恩將仇報的事情嗎?
那可是吳國的高層,根本不用漢國去建議或提醒,哪怕吳國沒有得到來自漢國各方面的支持,他們一樣會將目光盯上鐘吾國和淮夷國,朝思暮想吞掉兩個恩人來壯大自己。
鐘吾國和淮夷國為什么要庇護吳國君臣?不是他們有多么同情吳僚等君臣,其實也是想要讓吳僚繼續找楚國的不痛快。
大家都有自己的盤算,又是上升到了國家的層次,爾虞我詐這種事情就不要簡單的用對與錯來衡量了。
現實就是這樣,人可以分好人和壞人,國家只看需要來決定采取什么立場。在國家與國家的交往層面夾帶私人感情,事實上才是一種最大的錯誤。
呂武一再懷疑自己會不會成為朱元璋第二,呂政得到朱允炆的下場,在呂政提出那個建議之后,思考道:“能不能讓呂政出使吳庭?”
如果說呂陽歲數很小的時候就承擔起一些重任,先是去北疆帶兵和治理地方,后來又到秦國主持吞并事宜,那么呂政到了十五歲一直都是處在被嚴密保護和悉心照料的環境之中。
“太子僅是外出五年,回來之后有諸多的改變,不排除是刻意裝給我看。老子能裝,兒子也能裝,政兒可千萬不要在我面前裝,真正到了任事的時候各種廢物啊!”呂武想著,心里不免會出現焦慮。
以為朱允炆之后,老朱一家子就沒有演帝了嗎?
老朱家的演帝簡直不要太多,朱允炆在朱元璋面前裝,后面輪到朱瞻基在朱棣面前裝,看著好像都挺牛逼,輪到當家作主立刻露餡啦!前面是孫子裝給爺爺看,后面輪到皇帝裝給朝臣看,沒點演技可是要落水而亡的。
呂武一瞬間想到了許多。
不都說以史為鑒嗎?呂武覺得不能再讓呂政泡在蜜罐之中,光是進行教育還要有所實踐,再則十五歲在當今年頭,又是生長在統治階層的家庭,真心不能算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