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時攜打捕鷹人萬人,海東青五百只,鷹鷂及它種飛禽甚眾,亦有蒼鷹,皆備沿諸河流行獵之用。然君等切勿以為所攜禽鳥皆聚于一處,可以隨意分配各所。每所分配禽鳥一二百,或二百以上,為數不等,此種打捕鷹人以其行獵所獲多獻大汗。
《動物聊齋》:元世祖忽必烈,與當年的成吉思汗一樣,對動物非常感興趣,曾先后從西域引進大象、獅子和獵豹,從興安嶺引進山大王、土豹子、狗駝子和馬駝子,還抓來這些動物的幼獸,讓人從小馴養,供自己逗弄玩樂。
滅掉南宋后,他讓自己的那可兒,去漢人的地盤尋找異獸。結果,那可兒帶回了兩個牢固的大鐵籠,分別裝著藍虎和大熊貓。
見到這兩種從未見過的動物,忽必烈的兩眼開始放光。
藍虎的體型很大,與普通山大王的外形無異,只是皮毛為藍灰色,斑紋與普通的黃虎相比,顯得更清晰一些。
來到另一個籠子前,忽必烈見那只黑白相間,似熊非熊,憨態可掬的動物,正在吃竹子,便有些不喜。
他只喜歡大型猛獸,見大熊貓吃竹子,認為是食草動物而已,當然不高興了。
忽必烈強壓心里的怒氣,指著鐵籠里的大熊貓說:“吃竹子的動物,有什么好稀罕的,漢人的地盤上,難道就沒有其它異獸了!”
那可兒聽了,趕緊開始解釋:“這只動物叫‘食鐵獸’,其實非常兇猛,別被它憨呆的外表迷惑了。它的牙齒堅固有力,主要吃竹子,也吃肉食,即便給一個鐵鍋或銅鍋,也能嚼碎吞下,并甘之如飴,結果還能沒事。”
從上面的資料,就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忽必烈與動物都有著很深的淵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記載,成吉思汗的軍隊為了追求行軍速度,長時間在外打仗時,一般不帶軍糧,或飲馬奶,或奪取敵方的食物,或通過圍獵捕殺當地的野生動物為軍糧,當需要急行軍時,更是直接飲馬血來充饑。
馬可波羅根據所見所聞,還記載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打獵時使用了獅子、豹子、獵雕、海東青、番犬藏獒和巨犬高加索犬等。
從匈奴的冒頓創造性地使用響箭狩獵開始,后來的遼太宗耶律德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都熱衷于打獵,同時都借助于獵犬和海東青。
成吉思汗也喜歡打獵,對于集體性地大型圍獵活動,他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狩獵除了娛樂、獲取食物,簡直就像人與動物在交戰,也不啻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殘酷戰爭。
因此,他非常重視大型的圍獵活動,幾乎每一次都親自組織和部署,人、獵鷹和獵犬之間要怎樣密切配合,才能捕殺到更多的獵物。
通過與野生動物的較量,成吉思汗先后從狼群、黃羊等野生動物身上,學到了不少佯攻、包抄、設伏等適用性非常強的技巧,最后都靈活地用在戰爭上了。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在成吉思汗波瀾壯闊的一生中,在充分了解很多動物特性的基礎上,他先后將馬、羊、牛、狼、犬、貓、騾子等動物,麻雀、獵鷹、獵雕、海東青、褐馬雞等鳥兒,有選擇性地投入到戰場,并打造出了一支絕無僅有的動物軍團。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成吉思汗的動物軍團,在成就蒙古軍隊不可戰勝神話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接下來,盡量以復原的形式,來再現成吉思汗當年的動物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