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下閘閉上閘,船只駛入閘室,然后閉下閘而開上閘,使得閘室續滿水,船只就能很穩定的通過細心險要的地段。
另一種水閘就如字面意思一樣,進水閘建筑于水源與運河的交界處,當運河水量不足時,便開閘向運河輸入水源,踢提升運河水位。
減水閘則是在運河水流量過大時,向外排水,建于運河與減河的交界處。
前者是提升水位,方便船只通行,后者是避免運河水流過大,對運河造成額外傷害以及保護船只的運行。
畢竟一但運貨的船只在運河上發生事故,船舶上的貨物十有**是救不回來的。
保證運河上的行駛安全,也是重中之重的關鍵。
對于水閘這方面的建設,李元璦壓根就沒有跟閻立本、姜之明商議。
在這點上他很清楚,根本無需商議。
閻立本、姜之明自身有著區域的限制,他們的能力毋庸置疑,可唐朝人的思想注定了他們想不出宋明時期盛行的水閘大壩。
水閘大壩興盛于宋朝,元明時期抵達巔峰。
尤其是京杭大運河上,至今還留有造福后人的各種水閘,其中戴村壩號稱運河之心,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故而在這方面,李元璦直接獨裁,不給他們發表意見的余地。
但是在什么地方修建大壩,大壩應該怎么建造,這方面李元璦還是會虛心向他們請教的。
從洛陽開始,經過通濟渠、山陽瀆、江南運河為止,李元璦、閻立本、姜之明耗時足足五個月,測量水位,研究地勢,決定于與這千里運河上修建船閘大壩九座,進水閘十六座,減水閘八座以確保大運河的糧道暢通。
對于李元璦所請,李世民沒有任何猶豫,直接安排地方官員招募當地徭役,協助工部官員修建各類大壩。
與此同時,李元璦還受到了李治來的一封私信。
“高句麗淵蓋蘇文弒君攝政之后,只用了兩月時間,即穩定高句麗局勢,且與百濟聯合,分兵兩路,由南北夾擊新羅,新羅女王以派遣使臣向父皇求助。父皇并未立時答應,但以派遣使者入高句麗,勒令高句麗罷兵。淵蓋蘇文蓄謀已久,定然不會同意。父皇已決定親征,時日定于明年,望汝與一年之內,確保大運河暢通,為父皇做好征伐裝備。”
看著這書信,李元璦將閻立德、姜之明叫道身旁,道:“情況有變,立本,你來監督通濟渠、山陽瀆、江南運河的水壩工程,朝廷給了足夠的徭役,務必在一年之內,保證運河的通暢。之明,我們立刻動身北上,去攻克最難的永濟渠。那里是你父親最不甘心的地方,我們去把他解決了。”
見李元璦說的那么嚴肅,閻立德也知道事情有了變故,一口應諾:“殿下放心,這些交給我了。”
姜之明更是一臉的戰意,永濟渠南段地理位置特殊,當初就是楊廣不聽他父親的良言,執意要在地況復雜的河道挖掘出可通龍舟的運河河道,導致永濟渠連年堵塞,尾大不掉。
此事姜之明的父親姜敬一直記掛在心,直到臨終時都在思考挽回之策。
姜之明早已研究多年,未得良法,才轉與研究汴水治理。
現今有一個所學驚人的上司,姜之明相信一定能夠攻克此難關。
對于李元璦,姜之明這位出身水利世家的才子,早已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