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璦站在船頭,打了一個噴嚏。
這隨著秋季的到來,早晚氣候差異過大。尤其是他們生活在船上,濕氣極重。
這一早醒來,鼻子有些發癢。
這解決汴水問題后,他們就沿著通濟渠向著江淮進發,探察沿路水況地形。
這一路下來,李元璦發現了很多問題。
也明白了為什么這條運河叫隋唐大運河,而不是隋朝大運河。
運河的根基是隋朝楊廣打下來的,憑什么讓唐朝也分一杯羹?
歸根究底隋朝大運河存在太多太多問題。
大運河竣工時間太短,根本做不到精修,大多地段都是鑿開了事,不計后果。第二也是因為經驗不足,科技落后等原因。還有因為外行指揮內行等等因素……
永濟渠南段不過數年就陷入堵塞境地。為了追求速度,直接引黃河水南下,導致汴水渾濁,泥沙堆積。
山陽瀆,江南運河也存在很多毛病。
四疏汴渠,五浚山陽瀆,三治江南運河,二鑿丹灞水道,三治褒斜道,疏浚嘉陵江故水道,治理靈渠,黃河汾水道等等,皆是唐王朝對運河的付出,一點也不比隋朝的少,只是唐朝循序漸進,隋朝一蹴而就而已。故而后世人才將這個時段的大運河稱之為隋唐大運河。
一路下來,李元璦將這些不足的地方,一一記錄在案。
他并沒有打算立刻動工,盡管這些存在的問題問題早晚會出事,而且越早解決越好。
可朝廷的經濟并不支持他們這么干。
因為他們遇到的是李世民,不是漢文帝。
其實經過隋末那樣的大動蕩,最好的辦法是休養生息,蟄伏個三四十年,再來大展拳腳。
這樣才是對天下民生最好的選擇……
李元璦估計這也是自己的父親李淵一直咬死立自己那個便宜大哥的原因。
李世民的性格注定了不可能成為穩固發展的守成之君。
故而在李世民這里,別想干什么大工程,一有錢,他就拿去打仗,擴充領土去了。
即便這次建水閘的錢,也是從牙縫里摳出來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造福百姓,是為了征伐高句麗的糧道暢通,這筑水閘大壩帶來的利民舉動全部都是附帶的……
對于此行的主要目的,李元璦也做足了準備。
對于水閘大壩,此次李元璦只打算建造兩種類型的大壩。
一種是通過調節水位,便于船只通行的船閘。另一種水閘專門用于控制運河水量,這種水閘包括進水閘和減水閘。
前一種類型的大壩,一般需要修建兩個閘門,上閘門與下閘門,一般修建于坡度較大,水流湍急,行船風險很大的地段。上下兩閘門的設計,使得兩閘門之間形成一個水位穩定的封閉閘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