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三年八月十九日,李世民于太極殿出殯。
文武百官早已從響徹長安的喪鐘入宮祭拜悼念。
長安上下六品以上的官員皆穿縞素,列隊入宮祭拜。
即便未有資格入皇城的官員亦自發聚于宮外叩拜。
別的不說,李世民這個皇帝在文武百官心底還是有極大份量的。
論功績李世民可與秦皇漢武媲美,但相比六國的特殊情況以及始皇帝的霸道,漢武帝晚年的嗜殺,李世民除了偶爾奢靡一下,沒有其他的毛病。
他對待功臣的態度以及對文臣諫官的包容,比之始皇帝、漢武帝要好上太多。
大唐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皆由李世民而起。
對于他的離世,大唐官員莫不感傷,悲由心生。
尤其是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兩個胡子拉碴的外族大老爺們哭的跟小孩似的,眼淚鼻涕一套流。
當然這其中難免有作秀給李治看的意味,但作秀中的那抹真情實意卻是實實在在的。
尤其是那些已經進了廟堂準備勇攀高峰的官員,更是哀痛難忍。
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誰知道李治當了皇帝后會是什么樣?
李世民對于李治即位的流程早已定下,他臨終前特別下旨:喪事不用奢靡鋪張,也不用過于悼念,停靈七日即可。更兼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即于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漢舊制,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各部官員,各居其位!
故而就在李世民的棺槨面前,所有官員在悼念了李世民之后。
托孤大臣長孫無忌立即宣讀李世民的遺照,著令所有人向李治行臣子之禮。
內有長孫無忌威望之盛,外有程咬金枕戈坐甲,所有官員其中不乏李泰的心腹,皆無人敢有任何意義。
盡管李治威望有所缺失,依然毫無風險的登上了至尊之位。
看著登頂的李治,李元璦心底只有一個念頭:都等著看吧,看看你們小覷的懦弱帝王如何將你們這些大人物玩弄于掌骨中。
便在這時,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一并出列懇請:“先帝不嫌棄我等他族降將,賜以衣食,給予厚祿,待我等恩重如山。如今他離世殯天,我等愿意隨之殉葬,與陰間侍奉先帝左右,請陛下準許。”
他們此言一出,當真是廟堂嘩然。
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可不是一般額人物。
契苾何力貞觀六年歸降,貞觀七年,征討吐谷渾,大勝。貞觀九年,隨李靖覆滅吐谷渾,他的表現極為出色,先是以百騎兵士所向披靡,救下了冒進額薛萬均、薛萬徹兄弟。后帥勇騎兵一千多人,直搗吐谷渾巢穴,沙漠中缺水,他抽飲馬血,攻破伏允的牙帳,殺掉幾千名吐谷渾兵,獲得牲畜二十多萬。他的表現僅次于侯君集,位列諸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