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萬象獎,起初是一群電影愛好者們創辦的小眾獎項,獎項名字也是取于“包羅萬象”之意。隨著時間的發展,和頒發的越發正規,也讓萬象獎成為華國三大主流獎項之一。
跟金烏獎偏向學院派的口味不同,萬象獎也如它的名字那樣,對電影包容性相當強,尤其青睞熱度高的電影,所以萬象獎也有別名叫做“觀眾最喜愛獎”,能獲獎的基本都是既有票房又有口碑的好電影。
也是因為這樣,萬象獎也是觀眾們最熱衷的年度盛典,每年紅毯撕得比金烏獎還要厲害,因為被萬象獎邀請的嘉賓不像金烏獎門檻那樣高,反而喜歡邀請一些有話題度的藝人。
尤其是在最近幾年口味越發年輕化之后,邀請明星里不乏當紅流量明星的身影,而這些當紅流量背后,站著的是千千萬萬的粉絲。這也讓萬象獎在近幾年的話題度一度超過金烏獎。
當然,真正專業的電影業內人士都知道,話題度歸話題度,金烏獎的分量還是要比萬象獎重得多。
萬象獎也是在每年四月舉行,不過時間通常要比金烏獎提前一周多,它的存在之于金烏獎,就像是金球獎之于奧斯卡,一般會被看作是金烏獎的風向標。
能在萬象獎里拿到獎杯,那意味著在金烏獎里獲獎的幾率也將大大提高。所以萬象獎哪怕稍遜色于金烏獎,那也是每年電影界的兵家必爭之地。
三大獎項里的最后一項,是華景獎。
它和前面兩個獎項都不同,之所以能夠成為華國主流三大獎項之一,是因為它背后的主辦方,也是華國的政府官方。
華景獎在每年年底的12月份,由幾大官方部門聯合舉辦,對華國電影界這一年來涌現的經典電影進行鼓勵和表彰,頗有扶持電影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的意思。
官方的認可對于明星們來說當然至關重要,被官方背過書,那意味著這個明星的人品和道德方面都是得到認可的,而那些五毒俱全的明星,連華景獎的邊邊都摸不上,只能望洋興嘆。
華景獎前些年都是在電視和官方媒體渠道公布的獲獎名單,然后官方工作人員會直接把獲獎證書和獎杯送上門,相對比較嚴肅。
但是最近幾年,華景獎也開始走接地氣的路線,從幾年前開始就增加了現場頒獎典禮和紅毯環節。
跟金烏獎的百花齊放,萬象獎的爭奇斗艷不同,華景獎的明星紅毯環節要嚴肅得多,基本沒有幾個明星敢在這種場合搞幺蛾子。
而且因為華景獎有相關部門的重量級官員出席,每年華景獎到場的人,觀眾可能不熟悉他們的名字,但是細數起經歷,一個賽一個的履歷輝煌,全是電影界最權威重磅的人物。
這些大神哪怕不出席金烏獎,也絕對會出席華景獎,那時候各位大佬濟濟一堂、你來我往,場面其樂融融,堪稱華國電影界年底的團年大聚會。
有不少后進新星借這個場合,以才華博得前輩青睞,也因此得到嶄露頭角的機會,從此在電影界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