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所有參賽影片都已經在這十二天內放映完畢,現在該有的評價也都出來了。
不管是專業影評人還是看電影的普通觀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是那句著名的“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人的主觀審美也都讓他們對戛納主競賽單元入圍的二十部影片擁有的不同評價。
而在這些評價里,超過90%的人,都對《明日》給出了超高評價,戛納場刊《screen》專業影評人給出的3.7高分也至今保持全場最高記錄。
而作為《明日》的靈魂人物,江棠也毫無疑問成為這屆戛納最受矚目的演員。
具體表現在很多細節——
為期十二天的戛納電影節,江棠一天不落地到現場看電影。
參加主競賽單元競爭的二十部影片她都看了,另外還隨之興起地看了很多籍籍無名的小導演作品,還真的發現了兩三部寶藏電影。
徜徉在濃郁電影氛圍里的江棠,許多時候都會忘記自己的身份,大多時候把自己當成普通觀眾。
與她擦肩而過的路人們也是這樣把她當作普通觀眾,就算有少數人認出她的,也頂多是頷首打個招呼,態度不算熱情。
這也代表著她在很多外國人的眼里,是屬于比較眼熟、但對她不會熱情的演員。
可是《明日》的上映后,這些人的態度開始一天天轉變了。
從剛開始頷首打招呼,到目光長時間停留,到好奇上前問候,再到興奮沖偶來握手……他們的轉變循序漸進,也水到渠成,興奮和熱情就像是病毒感染,借著《明日》的一天天上映,讓前來戛納電影的觀眾都刷新了對江棠的認知。
觀眾認知也是最直觀的東西,他們的喜愛不會受到任何專業人士的影響,大潮流永遠是堅定地反應出真實。
就像是有的東西,影評人吹捧得再厲害,觀眾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市場反應冷淡就是冷淡;而有的東西,影評人再怎么抨擊踩踏,觀眾也愛看不誤,你的意見關我屁事?
《明日》在戛納的受捧,也讓眾多發行商看到了機遇,他們紛紛主動找上門來,希望能夠將《明日》這部電影引進至他們的國家。
到戛納電影節閉幕式這天為止,《明日》的發行版權已經售至超過150個國家,光這塊兒帶給秋寒工作室和極光娛樂兩家主投公司的收益就將近回本。
而收益的真正大頭可還都在上映后的票房以及周邊收入,而且《明日》這類帶點cult風格的電影,在DVD市場一向受歡迎,在這塊又會能進賬一大筆。
——《明日》還沒正式上映,但已經初具搖錢樹潛質。
盡管不少市場分析師唱衰,說在戛納受捧不一定代表會在全世界受捧,前來參加戛納的電影觀眾都具備一定審美,而全球公映后面對的普羅大眾卻未必能明白簡單劇情背后的深意……諸如此類不看好的言論,都沒被江棠秋寒他們當回事,現在他們在意的,只有戛納閉幕式這天的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