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達基點的交通線圓滿完工,幾個人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把月宮基地儲備的物資清點一遍,凡是需要送進基點的,全部運向艦坑。
上面一個人搬起來送進入口,下面一個人及時接應,整個過程輕松無比。
對艦內的運輸系統是建立起來了,但對外只能走纜索,那玩意的承重極限是八噸,就目前而言,足夠了。
按說,再造個對外的系統才更加完善,但眼下沒那個需要,東方白也不想浪費那么多時間和精力。
總要給其他人留一點發揮的余地吧?
接到月宮基地上報的消息,北都大喜過望,立刻命令第二批研究人員出發,一齊送上月球的,還有為月宮號準備的大批物資。
物資中的大頭是氧氣、然后是食品,最后才是食品設備。
十多個人,外加特遣三隊主動幫忙,仍然花了小半天,才把這批物資送進孤峰號。
徐飛親手打開氣瓶,空氣充滿生活區……為了盡量減少運輸壓力,運抵孤峰號的并不是空氣,而是加大氧氣比例的“混合空氣”。
以為隨便抽點空氣,裝進鋼瓶就能送上月球?
大錯特錯,送上太空的每一克物資,都必須精打細算,哪怕空氣也不能例外。
混合空氣也不是隨便用的,如果生活區的氣壓與海平面持平,那氧氣就太多了,敢在這種環境生活,氧中毒肯定沒跑。
所以必須適當降低氣壓。
聽起來好像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上就是這樣。
舉兩個類似的例子,航天服內的氣壓相當于海平面的百分之四十,但航天員呼吸的不是普通空氣,而是純氧。
還有就是飽和潛水呼叫的氦氧混合氣體,其中,氦氣含量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氧氣只占百分之二,但是因為壓力特別高,百分之二的氧氣已經足夠潛水員呼吸。
所以,比例很重要,但氣壓同樣很重要。
測定艙內氣壓,測定環境輻射,檢測是否漏氣,直到確定基點環境沒有任何問題,徐飛才帶頭脫下月面服,解除生物裝甲之后,頓時一身輕松。
他拍了拍手說:“都過來一下!”
眾人聚攏而來,徐飛把東方白拉出來說:“這位是東方白,我的副手,大家認識一下,其他人都不用我介紹了吧?”
“不用了!”幾個研究員笑著回應。
“房間我就不分配了,我講講下一步的安排。”徐飛換上一副嚴肅的表情,拿出一副手繪的戰艦平面圖,艦尾的破洞特別扎眼,“畫的不好,大家多擔待!”
他在艦尾點了一下:“我們目前在這里。”
說著又在戰艦的左舷后側點了一下:“這里是三號能源艙,我認為,我們必須盡快抵達這里,重新啟動熄滅的反應爐!”
眾人一聽,頓時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