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學生少不經事,什么也不懂,遇到問題也多是逃避,遇到麻煩就想著推脫,有擔當有眼光的從來是少數。
鼓山的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大家都看到了,都清楚了,但距離洞悉還差著距離。
物資匱乏是會引來巨大的**的,明白這一點的人,都已經如坐針氈。倒是一中的這些學生們,許多都沒從劇變里回過味來。真要轉變,需要時間,需要發自內心的思考,需要血淋淋的事實。
邊寧看著大家的迷茫表情,突然反省,是不是自己有些太著急了。
眼前的一切才是現狀,邊寧妄想一夜之間把互助會建設成烏派青年隊這才是頭腦發熱。
可時不我待……
不,在鼓山,拖延越久,社會矛盾越嚴重,對烏派越有利。
他本不應該著急,徐徐圖之,等待民眾覺醒就好了。
可為什么……
邊寧站在講臺上,一時間沒有說話,所有人都看著他。
他突然陷入這種巨大的心流里,又猛地清醒。為自己的走神道個歉,繼續下一個議題。
互助會現在是一窮二白,尤其是不知道日常的安排。一個學校里沒有教書的先生,這怎么行,一天時間,大家總不能都用來開會的,總歸是要回到實踐上去。現在社會秩序行將崩潰,學生們既無處可去,也無事可做。
“咱們是學生,本職工作是學習,但咱們現在沒有老師了,課本是有的,我們可以自學,但自學的東西要用在實際,咱們需要原材料,需要工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工作,不工作哪來食物呢,未來的事情我們不清楚,但我們還是得走好每天的每一步,為了能在這個越來越困難的處境里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有明確的時間安排了。每天的事項得安排好……”
學校有課程表,這個可以挪用過來。一天三餐,兩個小時鍛煉,定時打掃衛生,這是必須的。
關鍵就在學習上了,學生可以自學,但在鼓山自學又有什么意義呢?去考證書嗎?去考大學嗎?不能用在實踐的理論都是無用的知識,背下一道數學大題不如搞懂一個工件參數重要。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會有許多事情要解決,每件事情都需要每個人全身心投入,發揮自己的才智,咱們人多力量大,處理事情可以分成一個個小組,比如咱們要把操場草坪改造成耕地,這就是一項重大的任務。我們把這件任務拆開來看,改造草坪,首先得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如何除草呢?是一把火燒了,還是鏟除掉丟棄,開墾的工具從哪里來,作物種籽又從哪里來等等,這是個大工程,我們都沒有經驗,只有一點點摸索……”
談到分工的問題,這也是老大難。學校潛在的耕地就這么點,全部開發出來,人均耕地也就夠種幾塊土豆的,肯定是不能讓所有人都投入耕作,那誰當農民,誰當工人,誰又當科學家呢?
再美好的世界,也總得有人去干臟活累活。
所以還是老辦法,每個人向自己的班長報名,統計后再行分配,分配標準則還需要再斟酌商榷一番。
邊寧來鼓山就為了辦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
可以不要自由,不準沒有公平!
而分工事項要落在實處,恐怕得在紀管組成立之后,且是需要慎而重之。
不過有件事情是確定的,沒有人能偷懶,互助會里不養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