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主任已經有把握了,咱們照辦就是。”
自救團接下來的工作,還是要團結市民,他們估算過,大部分市民耗盡存糧的時間在兩周左右,少部分的家庭存糧足夠支撐一個月,極少家庭存糧可以支撐一年。現在距離封鎖,已經快到兩周了,屆時饑餓的民眾自然要亂起來。
饑餓將是打破社區集團的最好方法,自救團只需要多加宣傳,那些閉門不出的家伙聞著糊糊味兒自然也就出來了。
如今每天的宣傳也是有的,互助會這邊也安排了同學參與到自救團的宣傳工作里,陶子成就在其中,每天的工作其實和發傳單類似,都是去一個個社區,一戶戶人家詢問是否有意向加入自救團,再有就是成群結隊在街道上喊口號,舉著自救團的旗幟,分發合成食物。
鼓山的街道上如今鮮有無所事事的閑人,大家都在忙碌,為生存奔波。市民用自己的車輛運輸原料,從東郊垃圾場收集可用物資,提供給自救團在南郊電廠附近設立的工業區——大多是一些簡單的生產設備,由劉芳嗣一類的民間極客提供,在這里,自救團研發生產自己的義體。
一具義體什么最重要?
合理的機械結構?精密的計算芯片?威力強大的武器?
這些都不是關鍵。
使得義體成為人類的第二身軀的關鍵技術是通感元件。將人類的腦電波實時傳輸到義體運算單元,轉碼成機械運動的電信號。
采用量子傳輸技術,哪怕是相隔銀河系都不用擔心信號延遲,同樣也不需要擔心信號干擾。
通感元件才是技術壟斷的關鍵,同時極高的制造門檻也杜絕了民間團體的仿制。
烏派掌握的生物義體只是取巧,并沒有太多競爭優勢,頂多是方便了刺殺活動而已,真要將義體應用在日常生活,還得是機械義體。
不過機械義體最大的隱患還是黑島科技與福陸科技安置在固件里的后門。企業宣稱自己不會安裝后門收集用戶**,但那絕對是騙人的,真要啟動后門,就算直接讓義體癱瘓都是可以做到的。
在不久后,自救團的主要武裝力量當然還是要用自主生產的生物義體,不過在日常生產中,大可使用機械義體。
通感元件不算多么稀罕的玩意,神經飛機里就有,東郊垃圾場隨便翻翻就能找出許多可堪一用的部件,這些都可以收集起來用于制作新義體。
現在南郊義體廠初建,每日產量大致在六到十四臺機械義體。
交流好書,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這樣的速度真是叫人不滿足,偶戲師安排張春城學者等人研發新型機械義體,不求有多高的戰斗力,也不求多精妙的設計美感,關鍵就得皮實耐操,造型不必那么擬人,抽象派也是好的,哪怕最后是木桶上插筷子的造型,只要好用,別的無所謂。
秉承這個原則,張春城帶頭組建了新的研究攻關小組,成員里赫然就有劉芳嗣,當天立項,第二天就拿出了三套可行方案,分別針對不同生產任務設計。
新型義體結構精簡,當天產量就翻了四倍,然后出品的東西,那造型也著實丑得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