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你要去北邊哦,記得也給我們拍一張明信片回來嘛。”
“小夏!聽說你要去北邊喏,錢夠不夠?知道路程吧?可別忘記什么東西啊。”
當小夏真的踏上旅程,大家又想,啊呀,原來是公路片,她這一路不會簡單的,肯定會歷經坎坷才能到達春暖花開的地方。
鏡頭里,和平小夏坐在前往北邊的客車,同行的旅客們,男人和女人們,無不帶著疲乏而深邃的神情,他們是被導演要求少吃一頓飯饑腸轆轆的群演。
“小姑娘要去哪里?”
“不知道,去有春天的地方,我帶了相機!”
“這么小年紀就出遠門哦,現在后生真厲害。”
小夏在陌生的城市下車。
原來不是公路片嗎?大家又這樣想。
好在城市總是可以給一個鄉下孩子足夠的磨難的,和平小夏必然在這里吃盡苦頭才能等到春天,因為她到達這里的時候,已經是夏末,即將來臨的秋季與冬季對一個沒有生活經驗的女學生來說會很難熬。
小夏果真為了生存而去打工了。第一份工作是在酒店洗盤子,大家心想:不出所料,馬上就要吃苦頭了!
“喂,你來這座城里干什么啊?我呢,是為了養家啊,我爸爸媽媽在農村的嘛,沒有錢,所以我就很早出來打工咯。”
“我為了看春天啊。還帶了相機。”
“真厲害,那你打算什么時候走?”
“拍到照片就走啦。”
讓險惡的城市和資本主義給這個年輕人上一課,觀眾們想著,沒有誰能在這個大染缸里來去自如。假使真是那樣,這部片子是在講童話呢。
整個秋季,小夏都在打工,而到了冬天,她蝸居在出租屋,飲低度酒,煮泡面和速凍食品,水汽蒸騰地過了一個溫暖的寒冬。
這竟是很合理的安排。
春天來了。
和平小夏的旅程終于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運動里抵達目的地。
她拿著相機在春天的城市里漫步。春天來時她就在找尋了,氣溫驟升前,她也坐上了春天的最后一趟班車。回去海邊的。
同鄉約定的照片一張都沒少,相反還余下不少。
最后的鏡頭給她漫步在沙灘的雙腳,擦得锃亮的黑色皮靴和白色棉襪,走過沙地留下腳印里,沙子半掩埋的地方有春天的明信片。
電影結束了,大家只看自己喜歡看的部分,最后對整部片子的印象,除了覺得無趣與平凡外,倒是各有一番見地。
影院里禮節性的掌聲持續了十三秒。
散場前,領袖把手里滿當當一桶爆米花交給了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