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時,智腦對于所有生命的橋接建立完畢,在這一刻,張立覺得數不清的個體意識和他連接在了一起,覆蓋了星球表面的每一個角落,直到此時,他才覺得這顆星球成為了他的身軀。
收到張立的命令,大量生物、菌毯、植物……朝著赤道附近的一處大陸開始聚集。
而在那處大陸的地表之下,密集的星脈早就制造了一處有半個月球那么大直徑的圓形殼球,其外殼分為三層:
最外層,是由鐵、鈦之類的金屬凝聚而成的夾心外殼(間距10公里左右),中間填充了部分巖石和泥土,通過星脈擠壓,形成了堅實的外骨架。
第二層,則是薄薄的一層晶化奧能膜體,作為**行星的第二層防御壁,也同時擔負了吸取宇宙中魔力之用的外表皮。
第三層依舊由晶化奧能薄膜構筑,和第二層之間留有空隙(空隙厚度100公里左右),形成了一道寬敞的環形空腔。
而在第三層外殼的內部,則被晶化奧能薄膜劃分成了八個圓形區域,其中中心區域最大(直徑600公里),其他七個區域(直徑400公里)則緊密貼合在中心區域的外側,加上第三層和第二層之間的空腔的話,整個殼球內部,總共形成了九個獨立的區域。
隨著殼球的上部打開了一個缺口,那些生物緊張工作了起來。
他們先是運來了大量土石,利用身體的機能碾碎,與體液攪拌在一起后,形成了類似于混凝土的可凝固基材,然后它們便將這些物質搬運到殼球內部,像是工人那般在晶化奧能薄膜的內表面一遍又一遍地涂抹著。
由于每涂抹一層,需要靜待基材凝固才會涂抹下一層,這種工作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才算完結。
涂抹并不均勻,當工程完成時,除了中心區域外的其他八個區域,其內部咋一看就像是由天然形成的石穴表面那般凸凹不平。
而在涂抹過程中,生物們還在其中摻雜了各種阿納隆絲的已知礦物,包括少量曜晶,都被藏于其中,以供未來之用。
接著,那些由真菌構成的菌毯開始填充著各個封閉區域的空隙,許多物種都在智腦的控制下沒入那些菌毯里,甚至有數條星脈,打通了殼球通往海洋的水道,使得大量海生物也順著海水滲入了菌毯之中。
隨著這些空隙完全被填充后,殼球被完全封閉了。
由此,殼球內部便形成了完全密閉的環境,但有些纖細的星脈,卻像血管那般從地心深處深了進來,緩緩向這封閉的殼球中注入著魔力。
日子一天天過去,那些殼球內殘留的氣體被緩緩消耗殆盡,而原本依靠光合作用過活的菌毯,現在失去了陽光的支持。
出于強大的生存本能,它們與其中摻雜的那些生物不得不想辦法汲取星脈魔力過活,協同開始了變異。
這種變異,還有一個強大的意志的參與,這個意志便是智腦。
智腦負責調整變異的目標,使這些生物相互融合,與星脈貼合在一起,形成統一的個體,就像是生物體內那般,逐漸變異進化出或大或小的器官。
這些器官有的負責汲取魔力,有的負責將魔力轉化為生物能,而有的,則負責處理魔力消化過程中的廢料,還有些部分,進化出了類似于飛船引擎那般的復雜結構。
源源不斷的生物們朝著此地行進,每當殼球內部的生物質不夠用了的時候,殼球中的晶化奧能薄膜便會開啟,放入更多的生物進來。
這是個漫長的過程,雖然不知道需要耗費多少時光,也不知道最終能否成功,但張立卻對結果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