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克里夫再說什么,羅南就直接主動進入了正題。
“奧利認為,第一部分主歌應該采用鋼琴作為主樂器,而我認為應該使用吉他,這就是我們的分歧。”
簡單地用一句話點名爭論焦點,然后羅南就朝著奧利望去,“奧利,我先說我的意見,然后再由你說你的意見,大家一起加入討論,你覺得如何?”在奧利發出抗議聲音之前,羅南就先發制人地整理了狀況。
奧利翻了一個白眼表示抗議。
羅南不由輕笑了起來,“我就當作你同意了。”而后,重新看向馬克西姆和克里夫。
“在我的腦海里,希望能夠制造出一種循序漸進的感覺。”
“從清唱開始,剝離所有的修飾與裝點,然后吉他切入,再是貝斯、再是鼓點,包括架子鼓這里也可以切換不同層次,比如先是嗵鼓,再是低音大鼓,就這樣一層一層地將情緒堆積起來,與旋律歌詞完美契合在一起。”
“最終在副歌切入的時候,讓鋼琴成為豐富整個聽覺立體感和深度效果的手段,累積的情緒全部釋放。”
“弦音的清澈和明亮,作為引入階段的輔佐,能夠盡可能減少自己的存在感,不會破壞歌曲的平衡結構,同時能夠與歌詞傳遞出來的情緒完美結合;而琴鍵音的飽滿與厚實,則能夠在副歌部分深入情緒,真正讓情緒之中深層次的不安感沉淀下來。”
說著說著,羅南的眼睛也逐漸明亮起來,原本還不太清晰的思緒就這樣逐漸明確起來——
對于羅南來說,他不曾系統地學習過編曲知識,對于很多東西都只能憑借著感覺和直覺來捕捉靈感,卻很難用言語準確而清晰地表達出來;不過,今晚卻是一次機會,通過表達和討論,腦海里就能夠源源不斷地涌現出自己對于樂器的運用、對于旋律質感的要求以及對于歌曲風格的定位的諸多想法。
一點一點地,逐漸清晰起來。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個過程,有些懵懂、有些模糊,但整體而言,方向是正確的。
羅南忍不住也跟著亢奮起來。
其實,在歌曲創作過程中,作曲和編曲是兩回事。
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往往容易產生誤解,“作曲就是單純創作一個人聲旋律或者創作音樂作品的主旋律”,但其實,在學術之中的解釋應該是,完成音樂里面所有的工作,并且創作出能夠演奏的音樂才算是作曲。
在古典主義時期,電腦還沒有發明,作曲的概念就相當于完成所有創作工作,簡單舉例,作曲家應該先寫音樂作品的主旋律,而后為創作出來的旋律搭配適合自己的和聲,其次考慮為主旋律搭配合適的樂器,最后需要把自己創作的所有旋律運用到實際樂器或者演唱者身上,讓音樂作品可以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