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對百姓的愛,是沒有人可以比得上的,故而,百姓對他的愛,也是沒有人可以比得上的。我聽聞,子說:愛護他人的人可以得到他人的愛護,這并不是虛假的。如今我們走在趙地,還能因為馬服學派的緣故得到百姓們的款待,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啊!”,張良說著,眾人又想起了這一路上的情況。
無論走到哪里,只要聽到他們是馬服學派的學者們,當地的百姓們就會非常的激動,他們會說出一些不知真假的馬服君的事跡,甚至每個鄉邑,都有一些關于他的傳說,他曾來這里給眾人糧食,他曾站在這里解救百姓,這些被石頭圍起來的地方就是他曾經站過的地方尤其是當重新整頓鄉邑城池的時候,各種關于子的地方就出現了。
什么馬服立鄉,武成仁里,乃至是一些山林,都被冠以馬服,武成,趙這樣的字樣那些百姓非常的熱情,請求他們住在自己的家里,拿出自己最好的糧食來款待他們,當他們為百姓宣講馬服學派的道理的時候,就是最頑劣的人都會坐下來,聚在他們的身邊,認真的聽著。
馬服學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子為了讓天下人可以聽懂自己的學說,用了很多通俗的詞匯,“天下人都是一家人”,“一個人的尊卑體現在他的行為上”,這些東西在其他圣賢的書籍里可不會如此直白的寫出來,只有子是例外的。當他們來到趙地后,尤其如此。
這里甚至還有一些老人,他們說起當初跟隨子作戰的事情,眼眸里滿是光芒,有人看著他們痛哭,卻是想起了他們那已經逝世十年的馬服君。聽著子的傳說長大的孩子們,對子就更加崇拜,甚至不許任何人來評價他。
經過了數天的行路,眾人終于靠近了馬服城,這里是子生長的地方,在近些年里成為了邯鄲郡內的第二座大城,這里已經看不出當初的馬服鄉邑的模樣,張良在書里曾讀到的關于馬服的描述,跟如今是截然不同的。在城池門口,張良再次開口說道:“子生長在這里,在后來,子曾回到這里,想要定居在這里,安度晚年。”
“不過,當子返回的時候,卻發現這里已經不是他記憶里的家鄉,他為此發出感慨:在外數十年,已經找不到家的方向了。我在子留下的對話里,能看到子心里非常的落寞,他很傷心,大概是因為他失去了那些美好記憶的寄托地不過,他曾開心的對文信侯說:家鄉沒有了荒蕪的耕地,沒有絕望的需要拯救的百姓,我的使命算是完成了。”
“子能征善戰,他卻非常的厭惡戰爭,子有仁愛的名望,天下人認為他是拯救者,可是他卻厭惡自己的這個名號,他寧愿自己默默無名,也不愿意百姓需要自己這樣的拯救者天下人贊揚子的仁德,子非常的失望,他認為,善良仁義這本來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堅守,不值得專門提出來。”
張良認真的說著,不只是他的弟子們,就是那些準備上前來盤問他們的士卒,都愣住了,論對子的了解,張良或許算得上是第一人,他一直都在鉆研著趙括,甚至理解趙括每一個階段的心理與思想活動。他這次帶著弟子們前來趙地,就是想要沿著趙括曾經走過的道路再走一遍,尋找更多自己被忽略的東西。
士卒們看向張良的眼神都有些不對,這些鎮守在馬服的士卒們,一下就聽出了對方說的子是什么人,他們有些尊敬的朝著張良俯身行禮,然后詢問他們的來意,得知這些都是馬服學派的學者,前來圣人故地的時候,他們非常的開心,急忙讓開了道路,甚至自告奮勇的想要給他們帶路。
張良婉拒了他們的好意,帶著弟子們前往陵墓,祭拜先人。按著張良的話來說,他們都是子的弟子們,子的父母好友都是自己的長輩,應當前往祭拜。在這里,有馬服君趙奢,圣人母,乃至子的那些好友們的陵墓,當初他們在邯鄲,就曾祭拜了藺相如,樂毅,田公,龐公,平原君等人。
張良甚至還一一為他們講解,“藺公起初是反對子來接替廉頗的,可是在真正見過他之后,卻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認為,可以拯救趙國的只有子,這是因為他在子的身上看出了他的仁義,他曾說,為了錢財而征戰的將軍比不上為了性命而戰的將軍,為了自己性命而戰的將軍比不上為了天下蒼生而戰的將軍。”
“這說的是將軍的意志啊,想要庇護天下人的意志,有什么是可以擊潰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