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海這三個兒女,就老疙瘩孫繼超最聰明,學什么像什么。
要擱在舊社會,孫立海說不準還真有讓他繼承他衣缽的那個想法。
可是,孫繼超入廠那會兒,是八十年代初期。雖說國家已經結束了動亂,可經濟還遠遠沒有回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
那個時候,市面上的飯店,都是集體所有制,買東西還是要用糧票,廚師這手藝也沒什么用武之地。且在人們的老觀念里,進國企當工人,還是要遠遠光榮于自己做買賣。
只有沒有職業的待業青年,或者農村人,才會跑到城里來做買賣呢。
那個時候,孫立海是不會想到,要兒子繼承什么衣缽的。
他退了休,讓大兒子頂上他的缺,繼續在唐城飯店里干。閨女是過去他做菜的時候,認識的一位老領導給他幫忙,才進了一家街道婦女辦的餛飩鋪。
那時候,孫繼超可以憑自己的本事,考試合格,進了唐城量具這樣的大國企,是他們家人當中,從事的最好的工作了。
孫立海覺得面子上有光,就像現在的孩子考個211、985,當爹的心情是一樣的,哪里還想他這個破廚師手藝?
可誰又能夠想到,僅僅過去幾年之后,這世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唐城最大的企業,唐城量具,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呢?
如今,大兒子和閨女,都憑著他教的本事,進了大飯店,生活不說有多富裕,溫飽總是沒問題。
只他這個當初工作最好,又最聰明,最早當了干部的小兒子,快混的吃不上飯了。
媳婦整天抱怨孫繼超窩囊,沒本事,早出晚歸的還拿不回錢來。
不掙錢,回到家里幫她干點家務也行啊,家務也不干。拿著家當旅館,要么不回來,回來就只知道窩著不動彈讓別人伺候,當甩手掌柜的。
唐城量具之所以還能存在下去,就是靠孫繼超這些中青年骨干支撐著。
他們身上,還繼承著他們的師傅輩遺存下來的無私奉獻精神,為這個企業,在實心實意,不計個人得失地盡著自己的職責。
劉群生把掙錢的活都弄到他自己的工廠里干,弄回來的,都是利潤低,供他搭人情的活。
這些活,分派和加工上稍不謹慎,考慮不周,增加了生產成本,工人的工資就掙不出來了。
孫繼超上班一天,絞盡腦汁地想著如何節約生產成本,在車間里不停地巡視著,盯著每一件產品,不出任何紕漏。
車間從東面到西面,也就二百米的距離,他一天要走四五十趟,相當于跑十多里地,叮囑著每一個工人,讓他們注意加工要點。
一天工作下來,難免精疲力盡,口干舌燥。
好多工作,都不是他的本職工作,他完全可以不干。可是他不干,就沒有人干,出了錯,增加了生產成本,工人的工資就拿不回來,他不忍心視而不見。
也正是因為他這個性格,車間主任馬樹剛才肯用他當調度。
馬樹剛是和劉群生一幫的,心里自然瞧不上孫繼超,只是利用他的能干和負責。
偷偷分錢的時候,人家是背著孫繼超的,沒他什么事兒。干工作的時候,孫繼超這個車間調度,干的卻是車間主任的活。
就是這樣,劉群生和馬樹剛,連個副主任都不肯給他當,就拿他當傻小子使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