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職工委員會成立了,他看到了舅姥爺當年給他形容的,在部隊里才有的氛圍。
他相信,只要所有的工人兄弟團結在一起,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
工人們找來了活,能干的,他收下,給找來活的工人按利潤提成。
這個,以后就形成制度定下來。這都是他和職工委員會商量以后,形成的共識。
這種會議決議,很快就會通過職工委員會,讓每一個工人知道。
于是,分廠的所有工人,就全體變了業務員,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營銷模式。這倒有利于孫繼超發現工人里面的營銷人才,把這些人才挑出來,成立他自己的營銷團隊了。
工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弄不來多少活,弄來了也不見得適合分廠來干。
分廠的形式,依舊嚴峻。
后來,好多工人弄來的,就不是機械加工工廠應該干的活了。
有個工人父母在服裝城那里干,他們進的服裝,有好多開線或者扣子不結實的,批量挺大。
他就來找孫繼超,看能不能組織分廠里那些沒活干的工人,做這個活啊?雖然掙的不多,蒼蠅腿也是肉,能掙一分是一分,總比都坐在家里坐吃山空強。
還有過去分廠不發工資,在家殺豬賣肉的,想帶著沒活干的幾個工人,去山里收豬,殺豬趕集賣肉的。更有要利用分廠的空地,挖魚池養魚的。
這些主意,都不是解決問題的主意。可是,通過這些主意,孫繼超突然就想起高崎對他說的那句話來了。
臨來分廠上任之前,他問高崎有什么讓分廠工人吃上飯的好辦法?高崎曾經告訴他,騰出工房來,辦海鮮市場。
興許,這小子當時說這句話的時候,并不是和他開玩笑?
他就閉上眼睛,仔細思想高崎的話。
分廠靠著公路的那個工房,是熱鍛工房,一直也沒有活干,工人們都在家歇著,直到他承包了分廠,這才回來上班。
可上班沒活干,他拿什么給大家伙開工資呢?
工房里那些空氣錘,都在那里閑著。拆了賣錢肯定不行,總廠不會同意。
可以把它們挪到后面的熱處理工房里,前面那個工房就空出來了。
在工房外面的墻上,開個大門。把原來通工廠的大門堵死,幾百平米的工房,做個自由市場,地方足夠大。
在里面弄些水泥臺子當攤位,讓一車間那些工人,都去攤位上賣海鮮……
你別說,這還真是一個讓大家吃上飯的法子!
只要能讓大家吃上飯,干什么不是干?干嗎非要逼著大家干工人,和鐵塊子打交道呢,這不缺心眼兒嗎?
孫繼超忽然就開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