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明,銀元的原主人,得到這些銀元,應該是在公元一九二零年之前。
民國3年的普通版,質量最好,漢字書寫規范,背面嘉禾美觀有序。鑄造事期很長,流通也最最廣,一般比以后鑄造的價格要高出很多。
這里面,也有更值錢的。
更值錢的,當然就是比較稀有的版本了。
其中有一種叫“O跡版”的,可以說是千里挑一。主要是這個版本的造幣廠,為和其他造幣廠區別開來,擅自在嘉禾圖案中加了一個“O”型的暗記,所以叫“O跡版”。
這個“O跡版”可是千里挑一,高崎只在自己的銀元里,找到了幾個。這幾個,恐怕就價值幾十萬。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粗發版”。正面頭像的頭發顯得比較粗,背面嘉禾圖案和普通版也有區別,嘉禾結帶沒有形成縱橫相交“8”的結花,且右邊一束嘉禾結帶,形成了一個不規則的圓,好像是用塑料包住花根的,獨立的一束嘉禾。
這種三年幣也比較值錢,是普通版價格的十倍左右。
這個版本,高崎手里就多了,有上千枚,價值幾百萬沒有問題。
另外比較稀少的,還有三角圓版。就是背面嘉禾中間鑄造的壹圓二字的圓字,口字第3筆及第4筆相連,形成了一個三角,而不是普通版的方口,故稱為三角圓。
“開口貝”版。壹圓二字的“圓”字,里面貝字沒有連接,形成缺口,所以叫“開口貝”。
這是高崎手中銀元里都有的。還有甘肅加字版,最值錢的簽字版,就可遇不可求了。
還有什么T字邊、鷹洋邊,門道多了去了,都是些罕有的品種。高崎手里沒有,也就不去做過多關注。
八年版的也分普通版與稀有版。
“牛連口造”版的“造”字書寫不規范,“造”字的一豎伸到橫下面,變成了一個“牛”字,幾乎同下面的口相連。
“連口造”版的“造”字書寫變異,“造”字的一豎越過橫向下伸出,同下面的“口”字連接在一起。
“缺口造”版“造”字的“口”少寫了上邊一橫,形成一個缺口。
“豎點年”版把“年”字里面的點寫成了豎,按現在漢字書法講是正確的,但過去“年”不這么寫,所有叫“豎點年”版。
“反7點年”版,把“年”字里面的的點寫成了反著的阿拉伯數字“7”,這個版比較為少見,也很值錢。
有了這些知識,高崎不賣銀元,當時倒銀元都可以發財。
有一次他到唐城的古玩市場里溜達,就在路邊小攤上發現一個“開口貝”。八百塊錢買下來,轉手去省城就買了八千六。
當然了,只是知道這些知識還不行,還得有鑒別真偽的能力。
當時的銀元市場,正值活躍期,一塊普通銀元都價格不菲,因此也就衍生了各種造假。有的人不惜用真銀子,請人精工刻模來仿造銀元,也就足以看出,當時銀元的行情有多么紅火了。
經歷了無數次倒賣銀元,高崎也總結出了自己一套識別真偽的辦法。
先是看色澤。真銀元的成色一般含銀量都在90%左右,色澤潤白柔和。擦去污銹,就有很強的光澤。
而成色低的銀元或假銀元,色澤暗淡。含紅銅的銀元帶微紅色,含黃銅的銀元帶微黃色,含白銅的銀元帶微青色,含鉛的銀元帶灰黑色,含鋅的銀元帶青灰色……
這些假貨高崎都看到過,一般不會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