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的盛夏,司老大的海鮮市場,終于開始營業了。
和前一次營造海鮮市場一樣,用的都是工程簡易房的結構,除了硬化地面建海鮮養殖池花點時間,其余都是現成搭建。
司老大做事情,急于求成的心態總是會暴露無遺。
上一次他弄的那個海鮮市場,便宜處理給了高崎,事后胡麗麗也是花了大功夫,慢慢改造了一年,才勉強看著像個樣子。
這一次,他依舊是造那么一個東西,除了地皮值錢,就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直接讓人無語。
而高崎的小商品城,在司老大海鮮市場營業的時候,才剛剛起了個地基。
不是周總的建筑公司不努力,而是胡麗麗就是要求他不許偷工減料,一步一個腳印,確保質量。她聘來的專業工程監工天天都在工地上,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質量問題。
她就是要打造百年工程,從建造質量到消防安全,電器設計施工,不許出任何差錯。
雖然工程進展緩慢,但聚香坊的宣傳銷售工作,已經全面鋪開。
根據南方大城聘來的策劃團隊做出來的策劃方案,小商品城內的商鋪,在圖紙上的時候就要先賣出去,而且是全款賣出去。
這樣,這個工程實際上根本不用聚香坊投資一分錢。聚香坊的投入,都是先期設計和宣傳銷售的費用,建設小商品城和拿地的錢,要在工程開工的同時,把所有商鋪賣出去,資金就全部收攏回來,甚至還有節余。
商鋪賣到私人手里,將來私人自己經營也好,再往外租賃也罷,都與聚香坊無關,也就大大簡化了管理程序,聚香坊只在小商品城建成之后,進行市場內部管理就可以了。
而且,商鋪賣出去,招聘管理團隊進行前期培訓的費用,也就有了。
為了商鋪賣個好價錢,胡麗麗和孫小敏還帶著團隊去了南方,到好多商業發達的城市去做宣傳、推廣工作。
唐城畢竟身處北方,人們的眼光過于短淺,對這種提前預售的模式,還有小商品城未來的發展,都缺乏理解和預判,投資熱情不高。指望本地人投資,商鋪賣不出好價錢來。
南方人的確就比北方人有眼光。胡麗麗通過宣傳,用大巴車拉來不少南方的投資人。人家實地考察之后,一個商人當場拍板,一下就買下十個商鋪。
有南方商人的參與和炒作,小商品城在開工的時候,商鋪已經銷售一空,比預期的平均價格高出了25%。這個銷售數據,連胡麗麗都感到震驚。因為他們當初擬定的銷售價格,胡麗麗就覺得有些高了,還打算萬一賣不出去,降價呢。
從這一點上來說,司老大做事情,和胡麗麗比起來,高下立判。
建小商品城,高崎除了操心公司以外的協調,其余都沒有過多操心。他只是提了一條意見,就是小商品城必須有地下停車場,而且要建地下三層的。
那個年代,擁有私家車的人并不多,而且來逛這種低檔商場的人,收入不會太高,根本不可能有車,要這么大個地下停車場干什么?
公司所有高層,包括南方的策劃團隊,都不贊成高崎這個主意。
建可以,弄個一層就可以了,沒必要無謂增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