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徐精衛看來,演員自身在劇情大框架下的自由發揮,本來就是電影很重要的魅力之一!
兩個人之間,可以說是嚴重的理念不合。
并且徐精衛很是懷疑,彭向明這么拍,最后會做出一團漿糊來。
這種事情,當然并不影響兩個人之間的交情,而處于對彭向明的尊重,徐精衛也并沒有著急地去批評他這樣就絕對不行。
他只是細心地在一旁悄悄觀察,并嘗試把彭向明拍過的這些鏡頭,在腦子里串成一條線——但是,僅僅這么玩了不到兩天,他就不行了。
雖然有劇本在,但剪輯本身就是另外的一項藝術。
你讓一個導演,在剪輯師的幫助下,從多達上千甚至兩千分鐘的各種素材里,最終把一部電影按照線索組合成型,本來就是一項面對實實在在的各種畫面,都需要忙碌竟月、艱難選擇和重組的工作,現在連畫面都沒有,純粹靠腦子幻想進行排列組合,腦子根本就不夠用!
由此,他越發懷疑彭向明真的能像他說的那樣,在開拍前就把電影“剪輯好了”。
然而,看彭向明的架勢,他依然堅持就這么拍。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彭向明看來,《無間道》原版在上映后,固然是獲得了極高的口碑和評價,但歸根到底,它依然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商業片。
其中演員的演技固然可夸,但核心原因其實在于劇本,要演好這部戲,對于演員來說,只要演技達標,然后就按照劇本去正常發揮就好了。
發揮太“出色”,反倒違背了它商業片的定位。
觀眾進到電影院里,坐這一百分鐘,只會、也必須是因為這個故事的精彩紛呈和**迭起,而愛上了演員的表演,而絕不應該是因為某個演員的出色表演,而愛上了這個故事和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整體大于部分的電影。
一旦本末倒置,錯讓某個演員“出色發揮”,反而會打亂故事的敘述節奏。
正是因為心里很明白這一點,所以彭向明堅持要求每一個演員都必須做“工具人”,嚴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發揮,而不許給的過量。
再加上腦子里有原版的加持,所以,彭向明完全不需要“其他方案”,不需要各種嘗試,不需要多拍攝一些備用的素材。
對他來說,就是一遍成。
也因此,當他認為自己掌控住了劇組,明白了一個健康運轉的劇組所需要的工作節奏之后,他很快就把整個的拍攝進度條拉得飛快。
完全沒必要磨磨蹭蹭。
開機十七天,劇組居然拍完了三十天的戲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