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知道該做出什么反應的人,頓時有種被鄧叔芳欺騙的感覺,最開始他們是覺得,趙奕寫了一篇‘狗屁不通’的論文,后來發現論文很有意思,但很有意義的論文,卻被本校的教授鄧叔芳,批判的一無是處,直接引導了輿論發展。
鄧叔芳……
到底是什么狗東西?
輿論是非常有威力的,而互聯網加強了這一威力,很快鄧叔芳的履歷就被挖出來。
醫學博士。
四十歲,評級為教授。
之后放棄了醫學科研工作,并申請擔任行政職務,是《生命科學學院學報》的編輯之一。
“什么,鄧叔芳不做醫學科研?”
“什么?鄧叔芳是搞行政的?”
“什么?他還是雜志的編輯之一,換句話說,他有權利決定雜志刊載的東西?”
這就是純粹的欺騙啊!
輿論上頓時出現對鄧叔芳質疑甚至謾罵的聲音。
官方也站了出來。
輿論都是圍著燕華大學轉的,不管是鄧叔芳也好,生物醫學研究所也好,趙奕也是大學的新生,還擔任智能與自動化實驗室的特聘研究員,和燕華大學都脫不開關系。
燕華大學馬上做出了反應,宣布撤銷鄧叔芳的行政職務,撤銷《生命科學學院學報》的編輯職務,并做內部的處分,還宣布對事件繼續進行調查。
實際上,調查只是對外的說法,學校肯定會研究,究竟對鄧叔芳怎么進行處理。
具體結果一般不會公開。
那倒不是對鄧叔芳網開一面,而是為了不引發后續的輿論,因為處罰很容易引起爭議,重了、輕了都會有影響,就算是不輕不重也會引起爭議,因為每個人心里的判斷標準不同。
總之壓下輿論才最好。
……
此時。
鄧叔芳還真是有點蒙,他想不明白為什么,短時間輿論就變了個樣子,到處都是對他的聲討,好多人甚至直接開口怒罵。
之前排隊對他進行采訪的記者,基本上消失的一干二凈,準備邀請他參加節目的人也沒了,他還受到了學校的處分。
學校基本就一句話,“回家,等結果吧!”
當然了。
鄧叔芳也明白原因是趙奕的猜想論文,內容很多被驗證是正確的,就是這個讓他接受不了。
怎么可能呢?
一個還沒有入學的新生,就算是數學、計算機天才,也和醫學研究沒關系啊!
對方突然就拿出一篇詳細的病理機制論文,還聲稱是‘過程猜想’,他自然而然的就認為,論文沒有任何意義。
結果怎么就變成這樣了?
同時。
趙奕正悶在宿舍里,研究著壞爾斯的費馬猜想論文,他已經關在宿舍兩天了,中途就讓人幫忙帶飯,一直廢寢忘食的研究著。
經過三個多小時持續奮戰后,趙奕停下筆伸了個懶腰,他終于明白了《監察律》對壞爾斯證明論文,反饋出的錯誤之處是什么。
他也做完了。
桌上的東西就是對證明‘壞爾斯證明論文’中的錯誤,他寫的還是稍稍有些復雜,實際上還可以簡化很多。
雖然草紙上的內容并不多,但都是非常重要的,足可以當做論文來發表。
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