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成文讓趙奕意識到了一個很重大的問題,因為在數學上取得的成就最高,所有人都把他當成了一個數學家。
這是個大問題。
其實趙奕并不想當什么數學家,對他來說,數學就只是研究的一個分支學科,系統上的數據也反映了這一點。
這或許就是人生目標任務遲遲無法完成的原因。
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他發表了一個醫學猜想,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再加上一個主導的醫學研究項目,正常來說,應該完成了任務。
結果呢?
到現在任務一直沒有提示,大概就是因為他的生物醫學研究能力,沒有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可,甚至絕大部分人,都根本不知道他完成了研究。
雖是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不是什么重大的研究,但就連生物醫學研究所,知道他完成了項目的人,對他的研究能力都不認可,就是個很大的問題了。
“所以我的重心應該回到實驗室!”
趙奕想著,“一個研究成果不認可,連續完成好幾個項目,總歸知道我的生物醫學研究能力,并不比數學差了……”
“最少,會獲得一定認可吧!”
這就足夠了。
剛開始進入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完成一些小的項目就可以了。
隨著基礎知識,經驗,能力的提升,再去攻克那些重大的項目,或者是有重大意義的研究,才是正常的成長道路。
【完成IL-1α蛋白作用機制項目。】
【科研幣+4!】
【學術名望提升!】
【科研幣+4!】
系統的收益提醒讓趙奕更堅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雖然單獨一個項目收益并不高,但要知道他幾乎沒付出什么,最多就是一,用幾個學習幣就補回來了,反倒是因為要用實驗驗證,等待的時間比較長。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趙奕有空就跑一醫學研究所,到自己的實驗室和張薇、劉成杰一起做項目。
他主要還是學習、觀察,輕易并不開口。
但是張薇和劉成杰發現,只要趙奕開口了,說的幾乎都是重點,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們完全沒有看出什么,但趙奕卻能從中抓到重點。
這種驚人的發現能力,讓張薇只能苦笑不止。
以前張薇一直都覺得,自己是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天才,不到三十歲就能成為副研究員,在戴天慶實驗室的重要性,也變得越來越高。
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生物醫學研究所的大部分研究員,三十歲左右都幾乎在實習期,就算是被聘請為正式的副研究員,工作上也是一直受到指導。
研究所的好幾個研究員,都說過她在三十五歲前,就能晉升為研究員。
現在張薇發現自己只是井底之蛙。
看看趙奕啊!
明明是她親手做了實驗,實驗前后都是她設計的,結果得到結論的是趙奕。
這……講道理不?
趙奕連最基礎的,怎么設計實驗都不知道,真正動手進行實驗,因為沒有任何經驗,也經常會出現錯誤,可他就是能抓住實驗過程中的重點,得出實驗過程中最重要的結論。
“唉~~~”
張薇想想都嘆氣了,她又覺得來趙奕實驗室是對,在趙奕實驗室里,她就是最主要的項目參與人員,對她自身的能力提升也是很大的。
另外,因為有趙奕這個‘抓重點’的天才,項目研發的進展也非常快。
有提升,有進展,完成項目還有獎金……
真是沒有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