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中找出了確鑿無疑的一對光子。
埃德米爾給他提供了很多圖片相關的研究報告,他從報告里找到了這一對光子的敘述,但只是被一句話帶過,“是粒子發散出的光子對。”
沒有了。
顯然。
這一對光子被研究團隊忽略了。
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圖片上類似的小點實在太多了,放在一起根本就不會注意到,但是光子對還是有確鑿的數據分析的。
趙奕憑借那些分析好的數據,很容易就計算出了希格斯粒子的質量--
125GeV左右。
因此就很容易得出結論,“在120GeV-130GeV區間,存在著大量的希格斯粒子。”
趙奕還以《因果律》判斷了結果,得到的答案當然是正確的。
所以接下來就是對120GeV-130GeV區間進行研究,他查看了好多好多相關的資料,但之前的研究中,120GeV-130GeV區間,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甚至沒有被特別標注出來成為一個區間,但相關的研究還是有不少的,把相關的資料全部放在一起,他就開始仔細解讀其中的數據、研究內容。
兩天后。
趙奕走出了工作間,和團隊的其他人,一起回到了小鎮。
這時候所有數據都已經出來了。
國內團隊被分配到的工作,是研究E區幾個探測器上的數據,數學家的作用就是在這里體現的。
趙奕和陳明的工作一樣,就是分析圖像上每個點、每個線的粒子,依照他們的行進路線和特性,去計算出粒子的數據。
這個是個繁雜的計算工作。
不過對于趙奕來說是很簡單的,粒子的性質可以通過《因果律》來判斷,無法判斷出性質的東西,就屬于暫時還沒有發現的東西。
這些位置都被標記了出來。
如果是已經被發現、并能確定結果的粒子,就只是一個簡單的計算問題。
如果放在半年以前,趙奕一定會非常的頭疼,因為單純的計算,結果是不確定的,使用《因果律》、《聯絡率》加快速度,也變得有些復雜。
現在不同。
隨著智慧屬性的不斷提升,他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在不斷的提升,單純繁雜一些的計算,他能很容易得出結果。
如果是進入因果思維模式,下意識不斷使用能力,看到可能是結果的內容,就能直接得出結果,計算速度就更快了。
趙奕不想浪費時間,他在工作過程中,還用了兩個科研幣,一天時間就差不多做完了。
陳明和趙奕是一起工作的,兩人被分配到的計算任務差不多。
陳明都感到有些頭疼,但因為做過類似的工作,他覺得自己還能指導一下趙奕,比如做多長時間以后就休息一下。
這是個短期、時間很長的工作。
陳明預計他手頭上的工作,要做五天時間左右,也有心和趙奕比一比速度。
雖然在數學研究領域,他的成果和趙奕沒有辦法相比,但兩人的研究領域其實是不同的。
陳明擅長的是偏微分方程復雜代數、空間曲線等領域,對于數論的研究很少。
恰好。
手頭上的計算工作就是微分函數的計算。
這是他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