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博爾繼續道,“好吧,年輕人,為了幫你解除困惑,我就仔細給你講講吧。”
“現在的撞擊實驗,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粒子標準模型,尋找上帝粒子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但你知道為什么叫‘測試’實驗嗎?測試,也就不是‘正式’,現在對撞機效能并不足以支持尋找到新的粒子,我們現在所做的匯總、分析,也許能得到一些成果,但更多的是吸取經驗而已。”
“尋找新的例子有個最可行的方法,比如當新的粒子足夠多的時候,它對整體數據的影響肯定會增多,匯總、分析數據時,就能在新粒子的位置,找到明顯的凸點。”
“而以目前對撞機的性能來說,尋找上帝粒子幾乎是不可能的……”
基博爾和埃德米爾的說法不同,但意思其實是差不多的,都是說,即便希格斯粒子存在,也因為數量實在太少,對整體數據影響不大,并不足以被找到。
基博爾談起了尋找希格斯粒子方法,就是分析大量的數據,來尋找數據中的異常之處。
趙奕聽完以后,感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果是正常去尋找希格斯粒子,肯定是做重量級的撞擊試驗,要匯總大量的數據,從而在125GeV的位置,找到明顯異常的凸起點。
顯然。
這樣并不能完成任務,發現希格斯粒子的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和他就沒有什么關系了。
另外,即便是參與到發現的實驗過程中,需要的時間太長了。
基博爾都已經說了,對撞機的性能還不足以發現希格斯粒子,就算是開啟正式的實驗,找到希格斯粒子的希望也不大,必須等未來升級了性能,才會有所發現。
所以……要另辟捷徑?
趙奕思考著。
接下來基博爾就拉著趙奕談起了三維震顫波形圖,他并不是在開玩笑,確實是認為波形圖蘊含宇宙的奧秘,對他探索‘宇宙弦’很有幫助。
“現在宇宙弦只是個單獨的概念,但我希望能把宇宙弦的概念引入現代宇宙學。”
“這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也許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但我相信宇宙弦才是突破研究時空的根本!”
“未來會被證明的!”
“……”
趙亦和基博爾探討過程中,都感覺是在和一個神學者對話,對方說上幾句就要高呼一聲,“上帝是萬能的!”
“上帝是造物主!”
“上帝是一切……”
麻蛋!
理論物理學家果然都是怪胎,研究了一輩子理論物理,晚年大概都會神神叨叨?
“宇宙弦?”
“多維時空?”
“就算是進行外星人入侵地球分析,都要比什么宇宙弦、多維時空來的真實!”
趙奕離開了會議中心,回到了團隊的工作地,才知道了湯姆-基博爾具體是誰。
湯姆-基博爾成名于四十年前,他的成名和希格斯粒子直接相關,他和杰拉德-古拉尼、卡爾-哈庚,一起發表論文提出希格斯機制和希格斯玻色子。
雖然湯姆-基博爾不是希格斯機制和希格斯玻色子唯一的提出人,但希格斯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最初的研究著自然會名聲大振。
基博爾的專長就是兩字場論,在高能粒子物理學與宇宙學的交叉領域有很多的貢獻,而近十年來,他最成功的是對宇宙弦的研究,還發表過三篇宇宙弦機制的論文,登上了頂級的物理期刊。
“所以說那個老頭兒說的都是真的……”
“他說的什么宇宙弦,多維空間,都是正在研究或正在思考的東西,大概就是這些東西讓他有些神經質?”
“難道就像是他說的,波形圖能用來解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