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論文的標題是《素數兩兩結合覆蓋除二外的所有偶數》。
這個標題沒有《數學學會雜志》來的那么直接,可造成的轟動卻更加巨大。
一則,作者名還是趙奕!
還是趙奕!
還是趙奕!
現在可以肯定的說,趙奕是用兩種方法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這究竟有多么瘋狂,都是數學家們無法想象的。
他們別說兩種方法了,一種……不,只是對哥德巴赫猜想做研究,想出成果都非常困難。
結果……趙奕用了兩種方法?
好多數學家對比成果來說,發現他們在趙奕面前,真有點像是小學生,完全失去了可比性,尤其那些研究數論的人,感觸就更加明顯。
另外,就是廣義的覆蓋法,證明的意義了。
這要比直接證明意義大。
老納什對此的點評是,“廣義上對哥德巴赫猜想進行證明,難度要比直接證明更高,意義比直接證明更大。這會幫助我們更加了解素數。”
“他使用了篩法和群論的手段,論文中討論了素數結合覆蓋偶數重復性問題,說明了偶數包含的素數對數量,會因為數字的增大,而呈現明顯的增加。”
這很好理解。
比如,數字10,包含的素數對有兩個,分別是3和7、5和5。
數字30則有三對,分別是7和23,11和19以及13和17。
數字50則有四對,分別是3和47、7和43、13和37以及19和31。
隨著偶數的增大,看起來素數對也呈現增加趨勢。
以前就只是猜測。
用計算機算出的偶數,素數對都是呈現增加趨勢的,但沒有相關的證明確定,足夠大、無法計算的偶數,趨勢也是明顯增長的。
現在趙奕的廣義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中,做出了相關的證明、討論,說明隨著數字的增長,素數對的個數也跟著增加。
當然。
這種增加是群體討論出來的,是呈現出一種明顯的趨勢,而不是討論某個數字,放在某個具體數字上,就很可能不成立了。
比如數字12的素數對只有5和7,還比不上數字10多。
但是在一個區間里,比如一萬到十萬,和一億到一億零九萬,相同的九萬個數字,素數對的個人是呈現增加趨勢的。
老納什認為這一項討論,對于人們了解素數更有幫助。
當然了。
以上都是專業的數學家,才會關心的問題。
普通人可不關心有什么意義,他們討論的都是趙奕,討論的是他用了兩種方法。
這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國內外的輿論都被‘哥德巴赫猜想的’、‘趙奕’、‘兩種方法’占據了。
到處都是報道。
到處都是驚嘆。
在輿論紛紛中,燕華大學的工作有序進行。
當天他們就向學術界發布了消息--
一個星期以后,趙奕會在燕華大學研究生樓的大型會議室,做有關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