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需要靈光一閃才能得到答案,埋頭苦思沒有任何意義。
他也收到了系統提示--
【完成粒子的邊界理論研究!】
【科研幣+12。】
【學術聲望提升!】
【科研幣+12。】
【學術聲望提升,學習幣+2400!】
學習幣呈現雙倍的大幅度增加,就是輿論宣傳的好處了。
當有更多的人知道研究,聲望就會提升的更多,也會帶來更多的學習幣。
趙奕還是很滿意的。
在生活中他接到了好多朋友發來的祝賀,包括國外的陶哲軒、基博爾,還有合作研究弦理論多維空間的愛德華-威騰。
愛德華-威騰還主動找他視頻聊天,面對屏幕對他表示祝賀,“我看了你的粒子能量研究,實在是太棒了!”
“那是完美的數學論述!”
“真可惜,我現在都沒有想好,該怎么展開多維空間的研究,你都已經拿出成果了。”
愛德華說著都有些郁悶。
和趙奕相比來說,他才是真正的物理學家,兩人一起合作的研究,他是負責物理方面的思考,趙奕則只負責數學方面。
結果物理方面沒有任何的突破,對方卻已經拿出了一種新的理論,讓他感覺心里都酸溜溜的。
最后愛德華還說道,“最近一段時間,我都在做多維空間的研究,相信很快就有結果了。”
“我非常期待!”
趙奕很誠懇的說道,他確實非常的期待。
雖然對自己的能力非常的自信,但想要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并不是說有能力就行了,靈感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
好多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個人的研究水平并沒有那么高,他們只是運氣很好的,做出了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
兩者存在直接區別。
誰也不知道哪個研究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尤其是在物理學方面,某一項研究到最后也許被證明是錯誤的。
實驗物理學家則有些‘碰運氣’成分,就像是和楊鎮寧合作的吳健雄,她在四十幾歲的時候,才擔任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副教授。
四年后,她同意幫楊鎮寧驗證宇稱不守恒問題,最終和楊振寧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吳健雄已經被認為是最頂級的實驗物理學家,但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個人的研究水平就很難說了,但她依舊憑借驗證宇稱不守恒問題獲得了諾貝爾獎。
所以諾貝爾物理學獎,并不像是參加競賽一樣,研究水平高就能夠獲得的,即便是去做研究也很靠運氣。
趙奕希望能找到靈感。
和其他人一起做研究,看看其他人有什么樣的想法,也許就能夠給自己帶來靈感。
當生活回歸正常以后,趙奕在研究領域只專注于實驗室的工作,也就是對艾滋病毒的‘Vif’基因的研究。
這一項研究的關鍵在于,分析論證‘Vif’基因的結構,就需要不斷的做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并不是有個機器就能夠直接檢測的,機器的最大作用是對基因片段進行比對,而不是直接給出基因‘有什么用’。
分析基因的結構就需要不斷做比對實驗,再根據病毒發生作用的過程進行分析。
這是個很復雜的過程。
趙奕發現自己已經完全插不上手了。
之前的風濕性關節炎項目,有一些小的實驗他還是可以動手做的,到了去設計判斷基因機構的實驗,他就跟理論基礎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