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差不多明白過來。
之前他看到雜志上刊登的審稿人評語,發現張宏志寫的是最好的,一大套贊美詞匯送上,但好像沒什么實質性的內容。
原來如此啊!
張宏志根本沒給自己審稿,就寫了一大堆的評語,估計是看難度太高,就沒仔細的去研究,但是……
這也確實說不過去。
正常來講,被推薦審稿人是可以拒絕的,或者干脆就說工作忙推掉,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大概張宏志是覺得,做自己的審稿人很有面子?不做可惜了?
然后又不想仔細去研究?
“好吧!”
趙奕都感覺有些好笑,對他倒是沒什么影響,但他的研究成果被世界關注,審稿人的點評也會跟著發布到全世界。
這種事情說起來沒什么,但大家都知道就不太好了。
全世界都能看到那一大套,沒有實質性內容、花團錦簇的評語,若是再知道張宏志沒有真正去審稿……
“這算不算是自己挖了個坑,自己往里面跳?”
“還不如不做審稿呢!”
趙奕仔細想了想,覺得和自己沒多大關系,他只是投稿的時候,寫了幾個認識的數學、物理大佬做審稿人,被邀請的人也是可以拒絕的,張宏志沒有拒絕還不認真審稿,出什么問題也只能怪他自己了。
……
第二天就是院士投票的增選會議。
學部院士增選最后階段,各個環節安排的時間非常緊密,從公示候選人材料,主席團會議審核資格,再到舉行學部的內部會議,都是在一個星期內完成的。
學部會議也不僅僅是院士增選,院士增選只是其中一個環節,每一年的學部會議還要對一年的工作進行總結,并讓幾個有代表性成果的院士發言,但要說到實質內容,最重要的還是確定下一年的學部常務委員會人員名單,以及進行院士增選候選人投票。
在學部會議召開前,院士候選人還要參加學部常務委員會的資格審核。
這是學部會議前的提前篩選。
學部常務委員會會在第二輪,也就是最終院士增選投票前,對候選院士進行面對面的審核,差不多可以理解為‘面試’,區別在于面試官數量有點多,但一般學部內的審核,就只是一次面對面交談流程,并給候選人提供自我展現的平臺,讓那些游移不定,不知道該怎么投票的院士,確定該把票投給誰。
另外,學部常務委員會還有權利提前撤掉院士候選人的資格。
其實等同于一種‘預防’機制。
比如,外面傳言某某候選人,采用不正當手段去參加增選,傳言肯定要注意一下,也會讓候選人自己做解釋。
再有,一些風評非常不好的候選人,也許會在審核后,就被直接撤掉候選人資格。
等等。
只要是正常參加院士增選的候選人,沒有什么太壞的風評,通過學部常務委員會審核這一關,基本是沒有問題的,區別只是表現的好與不好。
如果能表現的好一些,也許就能為自己多拉幾票。
趙奕前來參加院士增選會議,最重要的就是參加學部常務委員會的增選,因為其他階段并不需要他本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