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打電話過去的時候,麻煩事情又來了,邱成文邀請他來水木大學講座,“周末正要進行陳景潤系列講座,主要核心是復雜篩法問題,沒有人比你這個數論大師更適合了。”
他說完以苦惱的音調補充道,“如果你不來,只能我上了。”
趙奕知道邱成文是在‘賣苦’,但想到對方給自己當論文評審,有事情能幫忙的時候就幫忙,私人關系也很不錯,再推脫就有些不太好,他想了想干脆道,“好吧。等講座結束,咱倆一起討論下粒子數學問題,我對宇宙學和愛因斯坦方程很感興趣。”
“你能來真是太好了,沒問題,學術,就是要多交流。”邱成文爽快的答應了。
邱成文最后說的依據“學術,就是要交流”,讓趙奕的感觸非常的深,他的學術成果確實很了不起,可以說達到了世界最最頂尖的水平,但越是做研究越是發現,自己的知識量還是有些差。
當學術研究到了極為高深的程度,任何小分支都會用龐大的知識量,普通人以畢生精力去學習,都不一定能學滿一個小分支。
趙奕發現自己的粒子數學研究,就是被‘知識量’所限制,他所做的思考都是在腦海里擁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的。
這就是限制。
其實和理解多維空間是一個道理。
哪怕是頂級的數學家,對四維以上空間的理解,運用的都是數學技巧,而不是真正像是三維一樣,腦子里能構建出真實的影響。
這就是人類現有知識量的限制。
人類被限制在三維宇宙,獲取的所有知識,都是三維宇宙框架下的內容,沒有超脫三維宇宙的知識、見識,如何能知道多維空間是什么樣子呢?
所以才會有人說,“人類永遠也無法想象出,四維以上空間是什么樣子。”
趙奕發現自己需要做的就是獲取更多的知識,而他繼續研究粒子數學,需要的知識已經不單單是在書本中能找到的了,必須要多做學術交流,了解其他頂級數學家、物理學家,在相關領域的認知和研究,或許就會對他的思考具有啟迪作用。
……
周末。
水木大學舉辦“陳景潤系列講座”,趙奕如約來到水木大學數學系。
水木大學數學系對趙奕真是誠意滿滿,他不止是來講課這么簡單,還順帶領取個‘榮譽博士’,順便獲得了‘名譽教授’頭銜。
趙奕倒是不在乎什么博士、教授之類,但能給送上個頭銜也挺不錯的。
前世考上水木大學都只能是個夢,現在過來一趟就成了博士、教授,心里感覺還是很不錯的,所以他為了講座也做了準備。
邱成文說內容是‘復雜篩法問題’,趙奕也就針對篩法去做準備。
這方面他很拿手。
陳景潤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1+1=2’,利用的就是最基礎的篩法,他把篩法運用到了極致,對哥德巴赫猜想也證明到了極致。
篩法最初很簡單,就是把數字一一列出,遇到之前數字的倍數就‘篩掉’,剩余的自然就是素數,但是越是到了后面就越復雜,表達的問題才是關鍵。
趙奕講的內容主核心就是篩法的表達問題。
在四百多人的大會場里,他耐心的一步步講了起來,“我們能看到最初的表達很簡單,但是到了后面就必須利用一些手段。”
“首先是添加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