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川的一個‘好’字,說出來用了很大力氣,他說完還長呼了一口氣,仿佛是做出了個重大決定一樣。
其中主要牽扯的還是保密問題。
昆侖發動機是國內唯一自主研發、建造的渦扇發動機,也是一塊軍-用的發動機,普通人想看上一眼都不可能,發動機的相關研發資料,都是絕對保密性質的,換做是其他人,包括專家團里的院士,別說是想要查看全部資料,就算是某一部分的資料,都要給上級打申請才可以。
趙奕不同。
張剛川也是做出一番衡量的,趙奕是最頂級的學者,最頂級的科研天才,他個人成果高到只能讓其他人仰望的程度,放在世界的影響力也非常大,同時他的研究所創造出的影響力和價值,完全超越了昆侖發動機的存在。
如果趙奕身上出現了政-治性的泄密問題,昆侖發動機資料的泄露根本都不重要,上級高層或許更在意趙奕本人的問題。
張剛川仔細思考了一番,覺得保密性并不是問題,也就直接咬牙同意了。
之所以同意的這么艱難,原因還在于昆侖發動機的研究上,昆侖發動機立項研究就花了二十多年,修復完善工作也進行了幾年,加在一起已經超過了三十年,三十年的研究過程,會有多少內容、有多么的不容易可以想象。
現在發動機上的每一條線路,都可以說是研究團隊的心血。
當初昆侖發動機立項的時候,張剛川還只是一個普通參與工作的研究員,后來發動機項目兩次擱置,項目設計總指揮都走了三波,張剛川被提升成了項目設計師、負責人,他也從二十多歲人生最好的年華,熬到現在過了五十五四,可以說一生都奉獻給了昆侖發動機的設計建造上。
在外界看來,昆侖發動機的建造也算是成功,不談發動機的性能跟不上、暫時故障比較多等問題,最少也彌補了國內自主研發渦扇發動機的空白,有了昆侖發動機的研發經驗、資料,再去研發其他航空發動機,也能找到一批有經驗的研究人員,研發效率也肯定會提升不少。
但是,張剛川并不這么想。
幾十年的努力都放在昆侖發動機上,就希望能研發一塊追上國際高端水平的航空發動機,研制成果后性能卻跟不上,他唯一的目標就是,完善昆侖發動機使其能大面積裝載到服役的戰斗機上。
這樣才感覺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努力沒有白費。
“趙院士是頂級數學家,據說對什么都了解一點,而且還能提出不錯的意見。”張剛川打聽到不少消息,也期待的想著,“希望趙院士真能幫上忙,加快完善發動機的速度吧!”
張剛川有些期待的想著。
趙奕和張剛川談好了條件,氣氛就變得輕松不少,他問了一些發動機的參數指標問題,還了解下了一下國內現役戰機情況。
國內的研發方向是先進的四代戰機和五代戰機,但服役的戰機還是三代機為主,二代半到三代半戰機的數量是最多的。
“五年之內完善昆侖發動機,達到可使用的目標,能用在三代半戰機上,也許會計劃裝載幾百、上千架。”
張剛川認真說道,“如果拖的時間更長,就可能會考慮研發下一代發動機。”
如果拖的時間更長一些,跟不上國內更換服役戰機的速度,發動機就肯定用不上了,只能去開啟下一個研發項目,不能說再用二十年、三十年,但十年之內,肯定是完不成的。
研發小組中年輕一些的,還能進入新的研發組工作,張剛川最多就是個顧問角色,差不多可以考慮退休了。
張剛川說著神色都有些苦悶,投入一輩子精力的項目,完成以后根本用不上,對他個人來講確實很失敗。
趙奕很同情張剛川,但他同意擔任‘特聘專家’,可不是因為什么同情,而是自己很感興趣,發動機的研發確實很吸引人,尤其還是航空發動機,研制成果就可能會裝載到很多戰機上,航空發動機就是戰斗機的核心。
如果國內服役的主力戰機,又或者最高科技的頂級戰機,裝載的發動機都是自己設計完成的,想想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趙奕都有些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