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真正研究發動機、零部件相關的資料,并不牽扯多少相關的知識,真正一本書籍也不會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以他的腦力、智慧帶來的學習能力,一本啃下一本書都是很輕松的。
在不斷啃書的過程中,趙奕也耐心研究起了資料,哪里有不太明白的地方,還專門去找項目負責人張剛川問上幾句。
有些問題甚至張剛川都解決不了。
昆侖發動就是白手起家做起來的,可以說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牽扯到的設計、數據資料太龐大了,龐大到不可能有人全部了解,有的零部件細節化的問題,張剛川都不太懂,還要找專門的人來詢問,再去給趙奕解決疑難問題。
這個過程實在是有些慢。
趙奕碰到了個最初發動機整體設計圖構造問題,他研究了后來的修改,不太理解為什么會有那樣的變動,就去問張剛川原因,但過了一個星期都沒有說清楚,因為當時的負責人早就離開了,就算留下來的也只是當時的普通研究人員,并不知道整體設計的問題。
“這樣不行啊!”
趙奕覺得進度還是太慢了一些,他想把資料都看懂、問題都搞清楚,到時候有了充足的條件,就能給出詳細的發動機設計、零部件設計的建議。
顯然。
這個想法已經不現實。
一個是昆侖發動機的資料太龐大,沒有人了解所有內容,想全部了解實在太困難,花費大量的時間不說,還要去問很多相關的人。
另外一個就是,有的資料甚至出現了缺失,大概和項目持續時間太長,出現了許多人員流動有關。
趙奕仔細想了一下,發現還有個辦法,就是直接研究昆侖發動機。
有些設計、制造上的問題,依靠資料了解原因很難,可只要發動機的樣本擺在眼前,一切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聯絡率》、《因果律》就能原理,《監察律》則能幫助找出問題。
“這才是好方法。”
趙奕仔細想了很久,干脆給張剛川打了個電話,問了一下是否能把一臺昆侖發動機,或者是一些零部件運到首都。
這些牽扯到機密技術的東西,不需要直接運動燕華大學,只要運送到首都就夠了,可以偶爾去轉轉、看一看,對他的幫助肯定非常大。
張剛川接到電話都有點懵,“你說什么?運一臺去首都?”
“對。”
趙奕沒有多做解釋,他只是試著問一下,行就行不行就慢慢來。
張剛川想了好半天,還是說道,“我合計合計,過兩天給你答復。”
這不是小事情。
張剛川是昆侖發動機項目的領頭人,但牽扯到技術保密的問題,他自己是無法做決定的,即便是項目組其他人都同意,他還要向上面打申請,并進行一系列的安排。
首先,發動機的樣機就是個問題。
昆侖發動機制造了幾臺樣機,但因為還在完善階段,大部分都要用于研究,裝載到戰機上的就只有一座,也只是用做‘調試’,因為牽扯到安全問題,那一架戰機幾乎是不起飛的。
另外,運送到首都哪里也是個問題,首都并沒有直屬的研發中心,肯定要牽扯到其他部門。
這些都需要上級來解決。
張剛川放下電話以后,第一時間和項目組其他人進行商議,但其他人也沒辦法針對事情說什么。
事實上,大部分人是不看好的。
昆侖發動機項目太過于復雜,一個‘非發動機專家’的外行人,想要對發動機的完善有什么幫助,實在是有些無法想象,就算是對方頂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似乎和發動機制造也沒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