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桂軍:不可能啊!肯定有內幕!六級怎么能過700的?我已經是高分了啊!”
“……”
好多人都去駱桂軍的微博下留言,問一下他知道趙奕分數的心里感受。
駱桂軍想不知道都不可能,他呆呆的坐在電腦前,滿眼都是不可思議,怎么想不明白,為什么趙奕會考這么高的分數。
709?
這是開玩笑吧?
哪怕找個純粹研究英語的英國人,過來估計都考不了700往上,709是個什么神仙水平?
這是一個不敢想象的分數。
駱桂軍一時間都懷疑有內幕,但仔細想想又不太可能,趙奕不可能為了一次考試,就動用什么關系讓自己的分數更高,事實上,說比分數就只是個玩笑。
他很無奈的嘆了口氣,還是發了條微博消息,上面就只有四個字,“心服口服!”
……
趙奕再次展現了學神級的考試能力,收獲了大量贊嘆和驚訝的同時,也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最開始網上說對比趙奕和駱桂軍的分數,實際上就只是個玩笑,多數人是不關心的。
當聽到趙奕考六級得分709,就算不關心的人都認真起來。
比如,賀明成教授。
賀明成早已經挑擔子退休了,也從其他人口中聽說趙奕的分數,滿臉都是驚訝的苦笑,“趙奕啊!天才,咱們凡人理解不了。”
其他人也有類似的感慨,他們心里對趙奕的天才評價,又往上提升了一層。
趙奕則是渾然不在意,他覺得考個高分沒什么大不了,什么創造歷史記錄之類,也不過是個英語六級考試,對他可以說毫無影響,有影響的還是研發工作,他想著安心讀書到期末,但發動機設計驗收還是要跟進,航空集團專家組對設計的評估結束,就必須過去看一下評估報告,還要參加幾個會議,確定下一步樣機生產問題。
航空集團對昆侖二組發動機設計的評估持續了兩個多月時間,甚至差點到了三個月,都快趕上昆侖二組完成設計的時間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
有些設計對趙奕來說很簡單,比如渦輪組、壓氣機增壓葉片、靜子葉片,他只花費了幾天就做完了,但事實上,別說是完成設計了,即便是對設計做評估都很困難,每一個葉片設計都非常復雜,想要論證設計反應到發動機中的性能,是個非常復雜的計算工作。
如果知道怎么計算就還好一些,有些甚至都不知道該怎么計算,還需要趙奕做詳細的講解,讓專家評估組了解情況,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驗證計算。
航空集團給昆侖二組設計做評估的專家組有二十多個人,分成了七個小組對設計各個部分進行評估,其中航空集團旗下的科學院院士就有兩個,工程院院士三個,但評估工作進度依舊很慢,進度最慢的是渦輪組、葉片組,趙奕做的最簡單的部門,對他們來說確實最難的。
好在,完成了。
趙奕也不得不乘坐專車去了航空集團的總部,總部距離首都不算遠,幾個小時的車程還是令人很疲憊,他是上午的時候出發的,到了航空集團總部后,也已經是下午三點鐘。
等到了航空集團后,趙奕很快就拿到了詳細的設計驗收報告,好幾個院士、研究員也圍過來感嘆,“趙院士,你們的設計做的太精致了,太完美了!”
“我研究渦輪組,碰到了好多問題,最后證明你們的設計非常驚人,能最大化渦輪葉片的效能,只是制造要求高了一些……”
“材料上要求也高,我們針對新的孔道設計,替換了好幾種材料,可真不容易……”
最后說的材料指的是放氣活塞的設計,原本的活塞設計不需要承受太高的壓力和溫度,就只是一個能被壓力崩開的活塞,但小孔道的設計對材料要求很高,材料需要承受更高的溫度、壓力的同時,還擁有一定的強度且不容易發生變形,要找符合要求的材料就不容易。
其他部分材料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