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能一樣嗎?
……
趙奕也沒休息多長時間。
過了大概有半個多小時,主會場類似于‘開幕式’的全體會議就結束了。
之后就是分開進行討論。
趙奕主要參加的也是對撞機的議題,他和邱成文、陸元華等人,一起到了旁邊的一間小會議室,進來有三、四十個人。
科技處的部長詹剛坐在中心位置,其他人都分列兩側做好。
趙奕被安排的位置很靠前,就在詹剛的左手邊只間隔一個人,邱成文的位置相對靠后一些,但和其他人相比也很靠前了。
詹剛主持會議直接就進入了議題,他讓左手邊秘書的人物,談了一下國際微觀物理的研究和發展,又說了一下國內經濟不斷騰飛,國際上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意思差不多可以理解為,國內的經濟跟上了,科研領域也要同步跟上,而科研領域一時間想趕超非常困難,他們要找尋一些科研領域,重點去做攻關研究。
對撞機,就是其中之一。
國內學者支持的聲音很多,反對的聲音也有不少,科技處一時間無法做出決定。
在場的都是國內數學物理最頂尖的學者,還有一些是物理相關研究機構的領導,他們坐在一起談這個決策問題,才能做出最后的決定。
接下來是支持者做報告。
對撞機的主要支持機構就是科學院物理系,站起來作報告的也是老熟人,物理系的張宏志主任,拋開對撞機建造的問題不談,他和趙奕也算是有交情。
比如,趙奕的‘超對稱性’論證,就是張宏志當的審稿人,只不過那一次弄的很尷尬,張宏志被爆料出疑似‘根本沒有審稿就做出點評’。
后來張宏志為了挽回名譽,就直接對記者說,“因為我信任趙奕,他是最頂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我本人的水平遠遠趕不上,所以就不審了,直接給通過就好了。”
他又補充一句很經典的話,“以趙奕的水平,寫個論文投稿到國內雜志,還用審嗎?要說我,直接給通過就好了。”
這句話說到了好多人心里。
現在也就是學術圈還有人鄙視張宏志的為人,但不能否認他在學術研究上的成果,不能否認他為國內物理學術發展做出的貢獻,也不能否認他在國內物理圈子,乃至于科學院甚至國家層面的影響力。
現在科技處主持的決策會議,張宏志也是第一個發言的,他闡述了一下國際物理學術發展的現狀,強調國內的科研設施、環境,已經遠遠跟不上國際發展,“像是阮文燁阮教授,研究微觀物理只能靠歐洲那邊的數據,但歐洲那邊對我們并不友好,我們的團隊拿到的資料、參與的實驗項目都被限制。”
“如果我們能擁有自己的大型對撞機,就可以自己進行實驗、研發,我們的微觀物理研究就可能會趕超世界,同時也能吸引世界各地頂級的物理學家到來。”
“對撞機項目,建造能帶來的經濟、周邊效益,就不用我多說了。大型對撞機本身,對國內的微觀物理學研究和發展,能起到奠基作用。”
張宏志一口氣說了一大堆,意思差不都就是,只要建造了大型對撞機,就能夠讓國內微觀物理研究實現騰飛,國內的微觀物理學就很容易趕超世界。
某種程度上來說,張宏志說的是很有道理的,有大型對撞機做基礎,每一次實驗都能有很多發現,最少也能讓參與的人員,寫出很多的論文,在研究發現、論文數量和質量上,大型對撞機有著重大意義。
另外,大型對撞機會帶來很多專業物理學術的工作崗位,也肯定會讓更多的物理系人才,朝著物理理論研究方向發展,而不是轉到應用物理或其他領域。
張宏志發表了講話以后,又有兩個支持者談起了建造對撞機的好處。
之后詹剛就讓大家舉手表態。
在場有三十七個人,舉手支持的有十七個,數量相對還是很多的,因為不舉手的人不意味著反對,他們大部分都是‘保持中立’。
比如,一些非微觀物理研究機構的人,對撞機建造和他們的關系不大,政策制定上來說,他們也只能算小人物,影響不到最后的決定,肯定就保持中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