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必須要設計出三個模式,一個是智能自動控制系統,一切都讓系統做計算,讓飛行員操作變得更加簡單。
一個是嵌入模式形態,固定幾種最常用的模式。
最后就是應急手動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統出現問題,或者處在非常極端的情況下,飛行員可以選擇進入手動控制模式,固定外形幾個部件的位置來應對。
想要最大化發揮戰鷹-1的性能,還是要依靠智能控制系統。
趙奕連續很長時間,都在做智能控制系統,他有種找回‘老本行’的感覺,他最初的成就就在計算機算法上,新的智能算法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算法的難度相當高,甚至不亞于破解世界數學難題。
不過趙奕的研發生活相對還是很輕松,因為他沒有辦法緊張起來,最大的限制還是來自于學習幣,學習幣基本消耗一空的情況下,他都是積攢一點日常幣,再抽時間做一點有難度的算法研究。
雖然在趙奕來看,智能控制系統的研發速度很慢,實際上,只是相對于他自己的速度,完成的時間并不慢。
年后三個月時間左右,他還是完成了所有的代碼,并使用《監察律》進行檢測,還調試運行了一下,發現沒什么問題就可以結束了。
于此同時。
戰鷹特研小組的人,乃至于戰鷹組,包括袁海濤、周慶等人,因為長期和趙奕一起辦公,也知道他具體在干什么。
他們是外行人不懂。
雷勇和鮑恩紅就有點了解了,他們知道趙奕具體在做什么,也對趙奕的能力水平有信心,但考慮到戰鷹-1設計中,有好多需要智能調控的部件,他們覺得研發需要的時間很長。
他們私下討論的時候說了起來,雷勇道,“我本來以為加入戰鷹組,最多也就工作幾個月,現在估計要兩、三年了。”
“這種系統,趙院士一個人開發,都不知道需要多久,好消息是我們以后就清閑了,大概就是等著就好了,坐在這里,白拿工資……”
鮑恩紅道,“我倒是不著急。來的時候就有心里準備,也許要工作幾年、十幾年。不過趙院士還真是厲害,做的設計太高端了,我們根本幫不上。我覺得趙院士應該考慮,招幾個專業的信息工程師來一起做開發。”
“是啊。”
雷勇同意的點頭,“這方面還是要找專業的人,從研發難度來說,估計要找最頂尖的信息學專家、算法專家或者軟件工程師。”
兩人正說著的時候,就注意到辦公室的門開了。
趙奕面帶微笑從里面走出來,他手里還端著杯咖啡,笑瞇瞇的道,“完成了。”
他坐下來交代雷勇和鮑恩紅,“你們可以開始寫設計報告了,智能控制系統的報告我來寫,你們主要還是寫設計分析報告。”
“就像是最開始交給我那種設計報告就可以,分析每個部分的作用、設計原理以及數據論證,等等……”
趙奕連續交代了一大堆。
設計報告還是非常重要的,有設計報告才能提交上去,申請進行設計驗收,他自己做設計倒是沒問題,要說寫設計報告就有點為難了,因為好多設計他自己都不明白原理。
反正……完美就對了!
雷勇和鮑恩紅比較專業,他們能從一個設計中,分析推斷出什么東西。
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