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時間里,趙奕都在和李寧討論‘超導反重力’問題。
最開始,大多還是李寧在講解,‘超導反重力’的原理,聽起來似乎并不復雜,實際上,理論牽扯到很多東西,比如復雜的電磁場、實驗過程中發現的離子特性。
等等。
趙奕對這些了解的并不多,但后來也開始和李寧深入討論,他是從微觀上來解釋一些問題。
李寧則是宏觀上的。
他們看待‘超導反重力’問題的角度不同,是因為從事的是不同方面的研究。
如果把物理學家進行分類的話,最大的分類就是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
趙奕屬于理論物理學家,他研究的粒子邊界理論,是以粒子數學來解釋微觀世界。
李寧則偏重于實驗物理。
在學術鄙視鏈中,理論物理學家站在金字塔頂端,實驗物理學家只能是次一級站位,但實際上,實驗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概率更高,是因為實驗物理不僅僅需要實驗,而是需要理論和實驗相結合,他們的實驗都是對于理論的檢測,而諾貝爾獎恰恰看中實際證明,而不是理論有多么的高深。
當處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時,他們各自都有不少的收獲。
當然,爭議也是有的。
趙奕直接指出李寧的‘離子晶格自選產生新的場’說法,微觀數學的角度說不通。
他做了詳細的解釋。
李寧則是極度維護自己的理論,認為粒子數學的構建不符合實際,大部分都是錯誤的。
然后,趙奕用已經證明的微觀理論,做詳細的數據解析來證明自己的說法,李寧看著復雜的數學構架,試著去理解也發現,‘新場力’的說法確實沒有支撐,但他還是以自己的理解,繼續說起相關問題。
在爭議和討論中,很快就過了一個星期。
這時候,討論也差不多了。
趙奕弄懂了李寧的‘超導反重力’理論,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李教授,我對你的理論非常感興趣,也非常的想證明它。”
“但是,隨意的設計實驗,想要驗證很需要運氣。”
“如果理論是錯誤的,無論怎么設計實驗,也不可能有結果。所以我的打算是先建立理論模型,以理論推導具體該怎么去設計實驗,以及會產生什么樣的實驗效果。”
“對此,你有興趣嗎?”
“當然!”
李寧馬上點頭激動道,“這是我的最高成果,我一直都希望驗證它,不管是對是錯。”
趙奕肯定道,“我相信是正確的。”
李寧只覺得是個心里安慰,并沒有太過于在意,但還是很期待和趙奕一起做理論完善工作。
這對于他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作為一名實驗物理學家,實際上,李寧只是在宏觀上,論證了‘超導反重力’問題,微觀的角度并沒有,他是以實驗為基礎做出的推導,具體‘超導為什么會反重力’,就根本無法做出解釋了。
趙奕是國際公認最頂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還創造了鼎鼎大名的‘粒子邊界理論’。
如果有趙奕幫忙一起做‘超導反重力’的理論研究,肯定就會在這個問題上有突破。
同時,李寧也很緊張。
他不是擔心趙奕完不成論證工作,而是擔心自己的理論是錯誤的,到最后被證實錯誤,研究工作就失去了意義,一輩子付出的努力,也好像是成為了笑話一樣。
趙奕知道李寧心情的矛盾,但他能做的就是進行理論構建,以李寧的理論結合微觀物理、數學,來解釋為什么‘超導會反重力’。
至于理論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