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黃鐘,完全不同。
反重力研究、神靈密碼的研究,是非常非常復雜的,牽扯到高深的粒子數學知識、微觀數學構架等問題,黃鐘的水平確實很不錯,但他一個人能做的工作有限。
“還是要找人啊!”
趙奕把認識的理論物理學家一一列出,考慮到能力水平、保密性等問題,最終確定了兩個人,都是科學院量子物理團隊的。
一個是歐洲粒子對撞實驗中國團隊的領頭人阮文燁,另一個是科學技術大學物理教授張祁燦。
兩人比起知名的物理院士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年輕!
阮文燁的年紀大一些,也不到五十歲,張祁燦是少有的數學物理天才,二十四歲就取得博士學位,并被留校被聘為副教授,后來不到三十歲就晉升為教授。
現在張祁燦也只有三十五歲,是國內理論物理領域研究的‘未來’、‘天才’。
趙奕和阮文燁比較熟悉,和張祁燦只見過一次,但想想對方的履歷,還是覺得可以試試。
在打定主意以后,他就打電話給阮文燁,邀請對方來參與自己的項目。
阮文燁比黃鐘要矜持多了,他先是說自己的工作很忙,似乎忙的不可開交,趙奕聽了干脆說道,“不然就算了,我找別人。”
“沒關系!”
阮文燁馬上改口,“趙大院士發出的邀請,我就算是再忙、壓力再大,也必須要放下手頭的工作,過去幫忙!”
“……泥煤!”
趙奕的臟話沒有罵出來,但都想對阮文燁吐上幾口,做科研的都說起了套話。
來就來唄?
還想賣個人情?
他不由得扯了扯嘴角,覺得邀請阮文燁就是個錯誤,隨后就找了科學院物理系的熟人,打聽了一下張祁燦,兩人的關系不熟悉,直接打電話過去不好,就干脆找其他人帶話,說邀請張祁燦參加自己的項目,具體什么項目就不透露了。
張祁燦確實和趙奕不熟,但不妨礙其他人給他做了‘思想工作’,說‘和趙院士一起做研究的好處’之類,總歸最后張祁燦是同意了,還是中科院物理所的主任張宏志打來電話,確認張祁燦會在下周去首都。
“黃鐘,張祁燦……”
“再附帶一個阮文燁,也差不多了。”趙奕琢磨著團隊成員,覺得三個頂尖的粒子數學專家,人數上勉強是夠了。
只是,勉強……
其實趙奕想邀請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人數多對研究很有幫助,但進來的必須要是頂尖的粒子數學專家,類似的學者在國內很難找。
另外,就是保密性的原因。
雖然組里的其他人,接觸不到‘神靈的密碼’所有的信息,但人數少肯定對保密是有利的,太多的人知道,就肯定會有消息透露出去。
“暫時先這樣吧!”
趙奕決定下來,就思考起‘輔助人員’,‘反重力’研究的核心團隊,首先要進行的光子的研究,就肯定需要量子光學的專家,最好是頂尖的實驗物理學家,量子光學專家會對建造大型的實驗設備非常有幫助。
他并沒有熟悉的光學專家,干脆就問了科學院和科技處。
很快。
有兩個履歷非常優秀的光學專家被推薦過來,還是兩個女教授,一個是科學院量子光學實驗室教授鄺小紅,另一個是港城大學光學工程實驗室的博士生導師李曉彤。
鄺小紅是純正的光學領域實驗物理學家,她長期從事量子光學實驗,正在做‘單粒子水平量子光學實驗技術’實驗。
這是國際上量子光學研究最新的技術,兩位光學專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曉彤就職港城大學,還擔任博士生導師,在光學工程實驗室工作,對于光學相關的研究理論更加精通。
兩個女教授都是非常優秀的。
趙奕簡單看了一下履歷,就直接同意了,一則是科學院、科技處推薦,問題都應該不大,另外就是,‘輔助人員’不在核心范圍內,她們做的工作是,設計實驗設備和光學研究有關的裝置,和高能所溝通建造實驗設備,接觸不到‘神靈的密碼’內容。
這樣團隊人員配備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