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很多技術都落后,但在反重力技術上,已經是最先有用,并且是最先進,還只有我們在研究……”
“這個技術,這個功勞,太大了!”
……
趙奕和劉建昆詳談了反重力裝置問題后,就開始著手做裝置的設計,因為有足夠的理論支持,對他來說,工作并沒有難度。
現在他還有了個高水平人才--張祁燦!
張祁燦是科學院物理系的天才,被物理系寄予厚望的‘未來之星’、‘未來的頂梁柱’。
趙奕把張祁燦‘挖’到了燕華大學,實際上,張祁燦也是希望和趙奕一起研究光子反重力問題。
之前他只是加入了項目組,光子反重力實驗以后,理論研究可以慢慢進行,張祁燦也可以回科學院了,但他對反重力問題很著迷,就希望能留下來繼續做研究。
趙奕當然是歡迎人才加入了,燕華大學的理學院也有一定水平,但像是張祁燦這樣的頂級理論物理學家,真是一個都沒有。
所以趙奕就直接把張祁燦的名字報上去,說明他會直接參與反重力研究項目。
張祁燦的工作是上級領導直接審批,讓他從科學院物理系離開,并且加入到燕華大學理學院,和趙奕一起做反重力理論研究。
當然,明面上只是正常‘跳槽’,張祁燦是辭去了物理系的工作,轉而來燕華大學擔任教授,怪異的地方就在這里,他不是燕華大學‘合同式’教授,依舊掛著體制內工作頭銜,級別沒有因為辭職降低不說,體制內的評級反倒升了一級。
特殊審批、特殊效果。
理學院了解一點的教授,都知道張祁燦的不簡單,因為他來就是和趙奕一起做研究。
而他們……
就連和趙奕一起做研究的資格都沒有。
張祁燦的能力是很不錯的,可以幫助趙奕分擔很多工作。
在反重力裝置設計上,趙奕只用設計核心足夠了,張祁燦對理論也有了解,也親自查看過實驗裝置,外圍的一些邊角設計,還是能夠完成了。
趙奕和張祁燦攜手工作了一個星期,就已經完成了新型光子反重力裝置的設計。
因為航空集團的要求比較高,就不是實驗那種‘拼湊’的裝置了,劉建昆的要求是,最好做出個反重力裝置的‘模板’。
所以設計還是非常嚴密的,因為光子反重力實驗的成功,也讓趙奕對神靈密碼以及光子反重力特性更加的了解,他可以設計出效果更好的裝置。
單層,理論效果超過百分之五十。
趙奕只提供了單層的設計圖,并說明可以‘制造多層’,層數的效果是可以疊加的。
比如,設計兩層的反重力裝置,反重力理論效果能超過百分之七十五,再疊加一層,理論效果能超過百分之八十七,數值就非常‘可怕’了。
這樣的反重力裝置上方,引力被削弱到等同于月球表面。
很快。
趙奕就把設計提交給了航空集團,就沒有繼續關注了。
航空集團方面。
劉建昆第一時間知道了消息,也馬上看起了設計,因為對理論、技術完全不了解,想找出問題是不可能的,他是驚訝于趙奕提交的速度。
一個星期呀!
這實在有點太快了!
劉建昆終于知道趙奕為什么這么有錢了,每天做做設計,收入就近百萬,這也許是賺錢效率最高的設計了吧。
現在核心的設計有了,也可以快速動工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