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能理解劉建昆的心情,戰斗機的測試確實是航空集團內部的事情,但是戰鷹飛機受到了太多的關注,劉建昆肯定是很有壓力的,做完了首次試飛測試后,也希望穩的一下再做性能測試,工作就是要徐徐推進。
不少人反倒覺得劉建昆做事穩健,而不是毛毛躁躁的看到成功,就馬上進行下一個有很大風險的測試,萬一出了點什么問題,后悔都來不及了。
趙奕表現出了對戰鷹-1的信心,就是領導層想知道的消息。
趙奕有信心,他們就有信心。
在技術研發上來說,趙奕是非常值得信任的,而且戰鷹-1的測試報告來看,確實是沒什么問題。
有軍方領導開口了,“既然戰鷹飛機首飛沒問題,如果其他檢測都正常,就趕緊安排性能測試。”
“技術上沒問題,研發進度上就要繼續推進,別因為擔心這、擔心那,讓工作停滯不前,白白的浪費時間。”
這是基調了。
接下來的會議就和趙奕無關了,討論的都是戰鷹飛機的成本、制造、軍方需求等問題。
會議進行了兩個多小時,也定下了幾個步調,第一個就是戰鷹-1的后續測試和完善。
這個工作是航空集團的,趙奕也會參與其中。
不過只有在遇到大的技術問題時,才會需要趙奕參與進去,否則就都是航空集團的工作。
如果戰鷹飛機通過了一系列測試,就可以規劃生產、服役規模,會議初步決定生產二十架戰鷹-1。
其中的十二架用來組成豪華空軍編隊,需要完全安裝相應的技術設備,讓飛機達到戰時標準,剩余的則是用做科研機、教練機,或其他附帶使用。
科研機,顧名思義,就是制造出來繼續做測試、研究使用。
教練機,則可以制造類似操作的‘空殼’,或者加以對應的改造,并不需要太華麗的附件配置,只要能供專業的飛行員訓練使用就可以了。
同時,要進行飛行員篩選,必須要訓練出能操作戰鷹飛機的飛行員,篩選方法和數量,就是由軍方和航空集團根據需求來決定了。
戰鷹飛機完成了試飛,理論上要服役還有一段距離,但他們對趙奕有信心,而且戰鷹-1的測試表現非常好,都覺得先商定好生產服役,也等于是先一步做準備。
這一段時間,有關戰斗機的討論會議,并不只有戰鷹-1,還有另一架受到矚目的戰斗機--
J-20。
之前J-20代表國內最高技術水平,并且已經可以討論生產服役問題,好多人都看好J-20的前景,前提是沒有戰鷹-1。
當把戰鷹-1和J-20放在一起做對比的時候,就發現J-20的性能有些不夠了,因為J-20是一款重型殲擊機,只有和載重相關的性能領域,是超過戰鷹-1的,其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航空集團內部專業人員評價是,“哪怕是把WZ-1型發動機,安裝在J-20上,差距還是很大。J-20和WZ-1不匹配,發揮不出性能。”
“如果在戰鷹-1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改進,很容易全面超越J-20。”
然后,J-20就有點尷尬了,更加尷尬的是,J-20的制造成本可不低,甚至還要高于戰鷹-1。
在高層領導針對戰鷹飛機的內部會議上,也同樣提到了‘尷尬的J-20’,J-20并沒有被直接放棄,而是決定慢慢的生產八架,繼續用來做研究和改善,等完善以后還能組成一個編隊,畢竟是已有的設計技術,研發用了這么多年,也不能說放棄就放棄。
另外,怎么也不能把籌碼,全部壓在一個全新的設計上。
J-20代表了國產戰斗機‘原本設計方向’的最高技術,而這個方向并沒有被淘汰。
除非等到有一天,戰鷹系列大批量服役,并且擁有完善的配套,否則J-20就不會被淘汰。
同時。
劉建昆也在會議上‘出了風頭’,他提議大量生產減配版的WZ-A2發動機進行外銷,來補足生產高端WZ-A1發動機以及戰鷹-1、J-20的資金。
這個提議引起了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