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書是這方面的專家,聽了趙奕的要求以后,就說出了好幾種方案,甚至說,可以試著在反重力裝置上,做一個小型原子彈爆破。
這個提議被趙奕否決了,他根本沒有必要做那么大型的實驗。
趙奕只是想知道,空間擠壓被隔斷的情況下,會不會核反應的過程造成影響,而觀察核反應過程的影響,根本不需要擴大實驗規模。
只要有明顯的影響,他肯定能夠監察出來。
很快。
趙奕和陳澤書敲定了實驗方案,就是做最普通的裂變實驗。
這個實驗就像是核電廠的放電,利用熱中子轟擊鈾原子會放出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鈾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裂變。
在撞擊的過程中,除了放出中子以外,還會散發出熱量,溫度太高反應爐就會被熔掉,而演變成反應爐熔毀造成嚴重災害,還需要放置控制棒(中子吸收體)去吸收中子以降低核裂變的反應速度。
“我們盡量減最大可能的減小實驗規模,但是,趙院士,最小規模的實驗,能有用嗎?”
陳澤書疑惑的問道。
如果是實驗需要進行數據測算,規模太小就很難得出結果。
趙奕道,“先這樣看看。這個規模是成本最低、影響最小的,如果實在不行,再申請更大型的實驗。”
“好吧!”
核聚變的實驗,就根本不可能進行了。
現今世界上還不存在穩定控制核聚變的裝置。核聚變會比核裂變制造出更高的熱量,反應速度也會更快,因為散發中子的不可控性,核裂變是很難進行控制的。
各個國家都在這方面有研究,因為核聚變反應有很多好處。
比如,無污染。
比如,可利用的資源充沛。
再比如,釋放的能量規模大。
等等。
如何進行可控核聚變是個世界議題,而每一個制造出來的控制核聚變裝置,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科學家提出利用磁場來約束核聚變,后來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裝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環流器(環形電流器),又稱托卡馬克,托卡馬克磁場約束法,在實驗室條件下已接近于成功,但要達到工業應用還差得遠。
有相關部門進行過估算,要建立托卡馬克型核聚變裝置,最低也需要幾千億美元。
這顯然不是正常能建造的。
核能研究所也不可能擁有控制核聚變的裝置,進行實驗也只能在反重力裝置上,安裝小型核裂變裝置。
很快。
陳澤書率領的核所小組,來到了反重力飛行器團隊的基地,他們見到了所謂的‘反重力裝置’。
現在的反重力裝置,依舊是之前建造的,趙奕用它進行過‘擴散反重力切面’的實驗,只不過后續進行了完善,把一些裝置進行替換、改進,差不多等于進行了升級。
反重力裝置比實驗室變得穩定許多,后來進行兩次實驗都成功了,還有一次超越最初百分之二的效果。
陳澤書小組抵達以后,很快就開始了工作,他們先是對反重力區域進行了研究,因為新的實驗用不到裝置旋轉,不需要擴大反重力區域,就決定固定下面的轉盤,再進行核裝置的安裝。
等后續裝置不斷運送過來,他們也安裝起各種設備、設施,還在四周圍建立大型的隔離墻,以防止有什么泄露情況發生。
因為牽扯到絕對的機密,反重力團隊的底層技術人員,就參與不到工作中了,就只有核心的技術人員,也包括領導層,能過去了解核所團隊所做的工作。
董利華對反重力區域進行核試驗也很感興趣,但他對于反重力裝置更在意,反重力裝置就是他的心血,核所團隊施工的過程中,他唯恐反重力裝置出問題,幾乎是全程做監督。
有一些核實驗裝置,可能會存在放射性,董利華都穿著防輻射服,遠遠看著裝置被運送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