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很淡定的參加過慶祝會,就和高層領導一起乘坐飛機返回。
中途。
高層領導還奇怪的問道,“趙院士啊,為什么我感覺你一點兒都不興奮……激動?J-40啊,可是你的心血。”
趙奕道,“如果來個掛單實戰表演,我還能感興趣,就只是飛行而已,比試飛的時候也沒什么提升。”
“……”
高層領導仔細一想還真是,他得到的消息是,戰鷹-1只是安裝了設備,原本的設計沒有任何變動。
這就是不激動的理由嗎?
他有點不理解。
趙奕道,“其實仔細想想,如果反重力被曝光,應該會更驚人吧?”
高層領導用力點頭,他忽然明白為什么趙奕不激動了,反重力都已經研究出來,還進行過幾次實驗,一個戰斗機的設計,有什么大不了?
戰斗機設計的再高端,還能強過反重力嗎?
如果反重力技術被曝光,輿論就不是現在這樣,世界都會跟著一片嘩然,因為每個人都會清楚,科學技術會迎來質的突破,人們的生活會因此發生重大的變化。
另外,國際也會發生大震動,反重力技術也許會被核技術,帶來的影響更大。
趙奕在乎的確實是反重力,但他在意的并不是技術,而是原理,理論研究才是一切的根源。
在光子反重力出現以后,有關空間、粒子的理論研究,肯定會取得爆發式的突破。
高層也清楚這一點。
所以,對于空間的理論研究,給予了絕對的支持態度,不止是實驗、經費給予完全支持,還包括參與研究的人員,也經過了非常嚴格的篩選,理論技術進行最高層次的保密。
現在趙奕的理論研發組有四個人了,包括阮文燁、黃忠,以及高能所的鄢志平教授。
鄢志平是新參與進來的。
阮文燁、黃忠、鄢志平,都是國內粒子數學研究的頂級學者,不能說是最最頂尖的,但比起其他科學院數學、物理院士,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年級都不大。
雖然不是做研發的黃金年齡,但不到五十歲也只是巔峰回落,而經驗足以彌補靈感的差距。
趙奕確實需要經驗豐富、精力充足的幫手,而不是有靈感的年輕學者,因為他不需要什么靈感,研究的思路、方向都是他來引導的,工作也都是有他來安排的。
研究還在繼續著。
這天鄢志平匯報研究進展時,說了個有意思的想法,高能所有個技術人員,討論反重力的時候,說起把反重力裝置放在海下。
當海下有反重力裝置,上邊兒的海水重力就會減輕,周圍的海水則會對中間進行壓迫,就像是陸地上會形成向上的氣流,海水也會向上噴射。
那么就在上面建一個,利用海水噴射力的發電站,噴射出的海水碰到電機后,就會被打散下落,似乎就形成了一個永恒的發電機。
這個想法一提出來的時候,高能所好幾個人參與討論。
鄢志平也跟著論證了一下,最后結果是根本不可能,但他還是把事情說給了趙奕。
趙奕輕笑著搖頭。
當然不可能。
海水噴射力形成的發動機,根本不可能把反重力裝置帶動起來,海水到空中被打散,也肯定會有一部分留下來,在推動力下繼續上升,最終肯定會形成一個海水組成的柱子。
另外,技術上也不可能,只要是在反重力裝置上方,肯定會受到反重力的影響,發電機組也不可能被噴射力推動,只是依靠反重力的效果,產生電力也不可能供應反重力裝置。
即便是反重力技術,也無法制造出永久發電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