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也是如此。
航空集團對外的做派就是,履行反重會議決定的同時,把所謂的‘千億美元’經費賺回來。
不管是出于宣傳目的,還是盈利目的,集團內部早就擬定好,建造第一座太空體驗館。
同時,國內一些大型的活動中心,高科技體驗館等,也向航空集團內部打聽反重力裝置情況。
這些消息都有透露出來,甚至還有消息消息說,最基礎的反重力裝置,國內售價在一億人民幣上下。
一億人民幣的價格,等于設立了個門檻。
那些規模比較小的活動場所,肯定無法購置如此高昂的裝置,只有最頂級、投資數額非常大的活動中心、科技館等,才能購入反重力裝置,從而建立小型的太空體驗館。
毫無疑問。
未來幾年時間里,全世界范圍內,太空體驗館會成為最火爆的體驗設施,肯定有很多人對此感興趣。
國內反重力裝置的標價消息,也引起了國外的熱議,還有媒體特別進行分析,認為反重力裝置賣到國外,最低售價也要超過三千萬美元。
這是‘不含稅’的前提下。
三千萬美元的售價,聯系到‘反重力’技術,其實就不算是高了,但想想只是民用購買,目的是從事商業或其他活動,也絕對是非常奢侈了。
但是航空集團擁有絕對的定價權,他們可以說就是面對全世界范圍進行壟斷。
這是技術壟斷。
當然明面上肯定不能說壟斷,因為他們還是會授權給其他企業、機構,其他的企業、機構也可以,在此技術上進行研究,研發出新類型的反重力裝置,也可以參與到市場競爭。
但是……要多久呢?
在沒有拿到真正的反重力技術之前,誰也不知道研發需要多久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航空集團足可以在反重力技術上,壟斷很長一段時間了。
這就是收回成本的時間。
雖然航空集團的反重力技術,是明面上的技術壟斷,而且肯定會收取大筆的專利授權費,但一些大型的企業,還是已經躍躍欲試,尤其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企業。
這些企業一直標榜是‘科技’公司,他們研發最高端的科技,總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
對他們來說,反重力技術是不能錯過的,付出再大的代價,也必須要得到技術。
從短期的利益上來說,他們都必須這樣做。
比如,競爭對手拿到了反重力技術,而他們沒有能拿到,也許市場就會看好競爭對手,股價都會跟著大漲,而他們沒有反重力技術,錯過了拿到技術的黃金時期,也許就不再被市場看好。
對于市值千億美元計算的大公司來說,股價一點點的波動,牽扯的數額都是非常龐大的,而他們也會每年投入以‘十億’美元為單位的龐大資金,擁有創新科技研發。
相比之下,花大價錢購買反重力技術授權,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
反重力技術的報告會,已經到了最后階段。
會場。
趙奕做了結束的論證,他在白板上列出了十幾個列式,綜合在一起進行分析,證明‘任何粒子自旋,都會產生反引力特性’以及‘越是質量接近零的粒子,自旋產生的反引力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