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是完全一致的。”
“接下來我們要研究的是,兩臺反重力裝置在那個時間點的功率,并分析具體的強度,等等。”
“我們需要做共性研究,看看有什么完全相同的點……”
這是關鍵。
空間建立連接肯定是需要條件的,只是當時的場景、環境,恰好激活了建立連接的條件。
團隊的所有理論工作人員,全都開始做數據對比,研究裝置當時的相關性,趙奕交代的工作就是,讓所有人發散思維,把能想到的可能都記錄下來,不管是再離譜的可能,都要做詳細的記錄。
這個目的就是為了提供條件了。
因為有《因果律》的效果,任何的可能說出來,趙奕都能夠知道是否正確,排除絕大部分錯誤的,留下正確的作為條件,條件更充足一些,就可以使用《聯絡率》,解析出影像發生的原理。
同時,趙奕也在不斷的研究,他還有一個研究的能力
《相關率》。
從各種條件中使用《相關率》找尋共同點,對他來說是很容易的,但他得到的信息都是外在的,和空間底層理論沒關系。
他也只能把這些共性告訴其他人,讓他們一起去發散思維,思考鏈接方式的可能性。
團隊,確實很重要。
如果是讓趙奕自己去發散思維,像完成研究需要很長時間,個人的思維畢竟是有限的。
當人數多上一些的時候,哪怕三個人想到一個條件,加起來也是非常多的條件,解析速度自然就會變快。
兩天后,趙奕把張祁燦、黃鐘,以及理論組的其他人,都叫到了反重力團隊這里,一起對莫名出現的影響進行研究。
張祁燦、黃鐘都是理論專家,他們在底層理論的能力,超過了其他所有人,因為有理論基礎的支持,他們想象出的內容,成為條件的可能性更高。
同時,趙奕也是查看一下理論組的工作進展。
之前理論組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原來完成的理論進行總結歸納,一邊讓更多的人更容易理解空間阻隔原理,就能有更多的人參與研究,而不是只靠理論組的幾個人。
任何的科學都需要很多人一起研究,才能發展的更快、更全面,一個全新的方向更是需要,大量理論、技術相關的人才。
之前反重力理論研究的門檻兒太高了,只是想賣過,門口都需要頂級數學家水平,而且還必須是粒子數學方向的數學家。
比如,周立。
趙奕考慮過讓周立參與理論研究,結果發現周立完全不懂,好多基礎都要重新學習。
這肯定不行。
周立已經在國內有一定的名氣,偏微分方程的構建工作,有好幾個被國際認可的成果,他還是理學院的‘支柱教授’,甚至有資格去評選院士,只是因為研究方向不同,他就根本無法做空間阻隔相關的研究,可想而知,空間阻隔相關研究難度有多大。
理論組的工作就是把底層的基礎進行總結、歸納,做一系列的基礎定義,就類似于牛頓定理那樣,后來的人想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并不需要定理是怎么來的,只知道定理并加以應用,就完全可以了。
這個工作到現在,成果還是有很多的。
理論組已經完成了一半的總結歸納工作,趙奕仔細查看了工作報告,發現自己也不能做的再好了。
這大概是因為他的思維邏輯模式,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樣,感覺一下子就能理解的東西,普通人要轉好幾個彎兒,甚至做詳細的運算才能理解,所以他并不適合做這個工作。
在看了理論組的工作報告后,趙奕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后想著是不是去撰寫一本更基礎的教材。
雖然總結歸納后的反重力原理,確實相對簡單了許多,但入門的門檻還是非常的高,好多的定義、定理,簡單理解都不容易,必須要有更加基礎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