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已經完成了空間阻隔效果下,磁場會吸收空間釋放z波的理論,并且很確定理論是正確的。
同時,失去空間阻隔效果的磁場,也會快速釋放出吸收的能量,很大可能就是直接釋放Z波。
磁場增強再釋放的過程,會損失很大一部分粒子能量。
粒子能量就和磁場形成的原理有關了,比如最簡單的磁鐵,原本自帶的磁場強度就會降低,因為形成磁場的內部粒子,能量損失了一部分。
換做是電能驅動形成的磁場,吸收和釋放過程,都會耗費的電量。
其實和普通充電電池的效果是一樣的,不管是什么材質制造的電池,在充放電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定的損耗,使用次數多了,也就會讓電池的容量大大減少。
電能驅動形成的磁場,好處在于消耗的是外在的電能,維持也需要持續不斷的耗電,而不是真正去損耗形成磁場的材料。
當然了。
現在主要還是要進行基礎實驗。
數學理論,畢竟只是數學理論,數學理論構造是非常復雜的,不像是‘1+1=2’的清晰表達,粒子數學的邏輯成立,只能說明原理很可能存在,具體的數據就要實驗來測算了。
趙奕很確定原理是正確的,但沒有實驗的幫助,就無法找出空間阻隔效果、Z波能量以及磁場強度的關系,而三者的具體數據關系,直接關系到空間解析問題。
這次的實驗對理論完善還是非常重要的。
毫無疑問。
董利華對于實驗非常的感興趣,他暢想一下Z波能傳遞幾百公里,就感覺渾身熱血沸騰。
Z波可是能引爆核-彈的,不止是引爆核彈的效果,Z波可以有效的摧毀運作重大的發動機,越是內部燃燒劇烈的效果就越好。
如果天空中的戰斗機,發動機艙被Z波擊中,會直接發生劇烈的爆炸。
哪怕戰斗機不是發動機被擊中,結果也不會有多好,Z波穿透人體也具有一定的傷害,而穿透運作中的電路,由于大大加強粒子活躍的效果,電路的電流呈幾十、上百倍的增強,很可能造成直接的損毀。
總之,戰斗機被Z波擊中絕對沒有好下場。
反-導來說,效果也非常好。
任何高性能的導-彈都會帶有電子、雷達系統,尾部也會有高能燃燒的推進器,尾部被Z波擊中,肯定會直接發生爆炸。
換做是前端被擊中,常規的導彈還好一些,因為Z波不會和沒有燃燒的炸藥發生反應,電子、雷達系統被擊中,也只是無法運作,發生短路也不會出現爆炸,而核-彈被擊中,實驗已經證明,肯定會直接發生爆炸。
當然了。
核-彈在幾百公里的高空爆炸,后果也是相當可怕的,所帶來的輻射會影響大片區域,會蔓延到整個地球,還可能對全球的氣候造成影響,但不管怎么說,幾百公里的高空,已經完全脫離了地面、遠遠的高過了云層,后續的影響就是全球問題了,要比地面爆炸的結果好太多了。
董利華都迫不及待的要開始實驗,但實驗規劃、準備都是需要時間的,趙奕說出了實驗要求,董利華聽著也感覺很郁悶。
因為實驗需要兩臺反重力裝置,而三號機已經損毀,他們只能使用二號機,和性能很差的一號機。
反重力團隊一直都在建造實驗裝置,他們已經建造了4號機和5號機,但因為應用的技術更加高端,也希望見到出性能更好的實驗機,兩臺機器一直在進行調試。
之前的3號機就是主力試驗機,3號機的性能非常強大,功能也非常優越,高功率只是一方面,3號機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反重力效果,懸浮高空五公里,并高性能的開啟空間罩,迅速的釋放出Z波。
4、5號機的性能更好,但還是在不斷的調試中,無法直接應用于實驗。
實驗機和售賣的裝置不同。
航空集團對外售賣的反重力裝置,性能是非常差的,最高端的也只支持普通的懸浮,而里面的高能光束排列,效率是非常差的,就導致開啟最大功率遠遠不足以開啟空間罩,更不用說釋放Z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