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波衛星-武器的太空打擊實驗,可以說是非常的成功,但可改進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最重要的就是,增加武器的服役年限。
Z波衛星-武器的缺點是很明顯的,因為維持Z波發生磁場的的能耗比較高,太陽能電池板的能量供給是遠遠不夠的,直接影響到了服役時間,只能持續一年,還只是理論時間,事實上,正常來講,服役時間不會超過十個月。
這個時間就實在太短暫了。
Z波小組舉行了重大的研發會議,和其他相關人員,一起討論Z波武器服役的問題,談起了一系列技術改進相關問題,最后發現因為能源不能自給自足,根本不可能有解決辦法。
如果想要服役的時間更長,就只有兩個輔助方案--
一個是建造一定數量的Z波衛星武器,以及配套的發射推進器,但并不啟用武器,只是放在倉庫里服役,真正用到的時候,才發射升空進行使用。
這是可行方案。
因為Z波不止是掛在太空主動打擊目標,用在防空領域也是意義重大,本來就有計劃要建造很多安置在地面的Z波發生器,附帶組件一些能升空的發生器,似乎也不算什么,能用到的時候,在發射升空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一種方案就是,等待反重力技術應用在航天領域,真正建造大型的太空基地,就可以把批量的Z波武器,放置在太空基地中,它們就像是太空基地中的戰斗-機,隨后都可以發射出去,執行各種預訂的任務。
當然,這個方案就是要等了,太空基地會有什么需求,現階段也是無法把握的。
最后會議研發還是做出了決定,確定按照第一種方案,第一批建造二十個Z波衛星-武器,增加生產的數量就能提升批量的能力,后續有需求再慢慢的增加數量。
第二就是開始著手研制、建造地面Z波發生器。
地面Z波發生器,能建造的規模和發射Z波能量強度,就要遠遠高于Z波衛星武器了,設計預估Z波的覆蓋范圍,最低也超過三萬公里,可以直接打擊太空目標。
當然了。
‘打擊太空目標’的說法,暫時也只是個說法,因為現有的偵測技術,想要鎖定太空中的衛星,難度就實在是太高了,除非是有己方的衛星,對目標進行持續的追蹤、測算,否則想要鎖定就太難太難了。
所以地面上建造的Z波發生器,暫時還只能用在常規的防空領域。
地面上建造的Z波發生器,性能相比要優越的多,不止是覆蓋范圍增加,擁有足夠能量補充的情況下,最高可以做到每五分鐘發射一次,同時,每一個Z波武器系統,都可以連續進行使用,除了常規的能量以外,并不存在其他方面的部件耗損。
另外,地面上建造Z波發生器,成本還非常的低廉,每一個系統預估制造成本,只有不到兩千萬人民幣,而每一發Z波的能量使用成本,只有十萬人民幣左右。
這個價格已經低廉到驚人的地步。
如果進行一下對比的話,國際上著名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發射一次的成本在五百萬美元左右,單單一發的成本,就已經超過了Z波發生器本身。
正因為成本低廉、效果驚人,會議很快就做出決定,先期制造兩百臺地面Z波發生器裝置,配合防空體系投入到正式服役中,并且加大相關的技術研發力度,爭取制造出性能更優越的地面Z波發生器。
在Z波發生器技術研發,取得一系列進展的時候,備受矚目的反重力核聚變技術,也終于有了進展。
反重力核聚變技術,一直都是研發中的重中之重,甚至比其他所有技術加在一起還要重要,因為可控核聚變技術,代表了無限的能源。
能源,才是根本。
核聚變技術難度就在于‘控制’,空間罩的發現以及空間阻隔的環境,為控制核聚變提供了新的方法,而立項研發以后,大量的技術人員投入集中,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果,所有成果集合在一起,終于制造出了第一臺反重力核聚變裝置。
核所、反重力團隊一起報告的消息,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
反重力核聚變項目的負責人,陳澤書院士,對第一臺反重力核聚變裝置,介紹說,“這臺依舊只是實驗裝置,理論上可以實現,持續長達七個小時的核聚變反應持續供能。”